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中国青年报:易粪相食与人人尝毒

  • 生活知识
  • 2025-04-12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张田勘先生最近关注到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的食品安全调查报告,其名为“易粪相食”。这个词源于《左传》中的“易子相食”,寓意一种在极端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采取的交换行为。吴恒的调查报告似乎在暗示,食品安全的危机已经使得每个人都在无形中成为“试毒员”。

在这个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时代,“易粪相食”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更多的人并没有像吴恒那样直接参与到食品生产环节,他们既不做鸡翅也不生产牛奶,但他们每天都在食用可能含有各种添加剂、化学物质的食品。这些食品如同工业明胶冒充药用明胶和食物明胶一样,无处不在,涉及糖果、饮料、肉皮冻、水晶肠、肉罐头等各个领域。甚至美容保健品胶原蛋白也可能含有废弃皮革的水解蛋白。国人似乎正在全民尝毒,仿佛回到了神农尝百草的时代。

复旦大学的某个研究小组发现,神农尝百草的历史并非仅仅是一段传说。他们发现中国人基因组中存在一种苦味基因TAS2R16,这种基因的强大功能可能是我们的祖先在面对未知食物时的一种生存策略。面对新石器时代食物短缺的情况,人们不得不大量采集各种可能充饥的植物,通过尝百草来识别哪些是有毒的。在这个过程中,苦味感强烈的人更容易生存下来。这一进化选择造就了我们的祖先在面对自然挑战时的适应力。

今天的我们面临的状况与祖先截然不同。人为地让人以身尝毒并不是一种适应自然的进化选择,而是一种人为的破坏。基因变异呈现的是散发性,有可能导致癌症、畸形等严重问题。那些将有毒有害物质添加到食品和药物中的人是否应该被感谢?因为他们的行为可能使得每个人都产生了更强的抗体和抗性基因?即使如此,我们也必须时刻警惕那些潜在的风险。即使有些人选择食用特供食品,但他们依然无法完全避免风险,因为真正的风险可能来自环境、食物和药物中的毒素。我们必须共同努力,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保护我们的健康和生活环境。

下一篇:没有了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