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发现首例输入性非洲锥虫病:患者经历与康复过程
近日,江苏地区发现了一例特殊的病例,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名曾外派至非洲加蓬工作的男子回国后,被诊断出患有非洲锥虫病,这也是我国首例输入性非洲锥虫病。这一病例的发现,提醒我们输入性疾病对公众健康构成的潜在威胁。
这名患者是一名45岁的男性,曾在非洲的热带丛林和河谷地带工作,有蚊蝇叮咬史。今年7月,他回国后出现了发热、嗜睡伴性格改变等精神症状。起初,这些症状并未得到明确的诊断与治疗。8月,他转入上海某医院血液内科接受治疗。经过外周血涂片检查,终于在9月确诊了非洲锥虫病的诊断。幸运的是,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各项临床指标也逐渐恢复正常。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对此事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向国家卫生计生委汇报,并请求世界卫生组织提供治疗药物依氟鸟氨酸支援。针对这一罕见病例,该所所长周晓农建议,应加强对援非、赴非务工人员的热带病防治知识教育,尤其是针对罕见、新发及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的防控。我国还需加强病原学诊断、治疗技术储备,全面提升寄生虫病的研究、防控和应急处理能力。
那么,什么是非洲锥虫病呢?非洲锥虫病又称非洲睡眠病或嗜睡性脑炎,是一种由布氏锥虫经舌蝇叮咬传播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患者在疾病初期会出现发热、皮疹、水肿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疾病晚期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昏睡的情况会逐渐增加,最终导致昏迷甚至死亡。但幸运的是,通过适当的药物和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痊愈。
这一病例的发现,再次提醒我们输入性疾病的严重性。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类似的输入性疾病可能会不断增加。加强国际间的疾病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我国对罕见、新发输入性疾病的防控和应急处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和措施,以应对这一挑战,保护公众的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