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广阔领土上,曾经存在着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国家,实行着分封制度。历经二百九十余年的漫长岁月,前后有五十多个诸侯国家相继消亡。周天子权威衰落,无法再号令诸侯,甚至需要依赖实力强大的诸侯来保护自身安全。据说在春秋初期,国家数量多达一百四五十个,到了春秋末期,仅剩下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国。
在春秋时代的诸侯征伐中,涌现出了所谓的“春秋五霸”。其中,秦穆公时期的秦国虽然有所强大,试图称霸中原,但在面对晋国时却束手无策,只能向西发展。秦国原本就相对落后,而西边的小国更是贫弱不堪,秦穆公一举吞并了十几个小国。秦穆公的所谓“称霸”,也仅仅局限于关中地区,被史书记载为“称霸西戎”。晋国分裂成赵、魏、韩三国后,仍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强劲对手。秦穆公的霸主地位仅限于局部地区。
相较于秦穆公,吴王和越王的成就更显得黯然失色。吴王的成就仅在于打败楚国,而越王勾践也只是消灭了吴国而已他们的霸权仅限于“江东”地区。
若要论真正的霸主地位,则不得不提晋文公、楚庄王和齐桓公等人。他们之所以成为霸主首先是因为国家幅员辽阔其次是因为他们的称霸时间长于他人国君的治国能力和成就均首屈一指他们对诸侯国的号令能力也非常强大。
霸业的标志是“会盟”,也就是决定“礼乐”。随着周朝权力的旁落天子已无法号令诸侯王权的象征“礼乐”也难以施行。往昔的周朝,“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随着诸侯的崛起,“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整个国家的格局已然发生了深刻变化。
因此所谓的“春秋五霸”其实与实力关系并不太大他们之所以被记载为霸主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完成了“会盟”仪式。前后完成这一仪式的君主共有七位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楚庄王、晋悼公、吴王以及越王勾践。其中三位是晋国国君事实上晋国的实力最为强大其称霸时间也最为长久可以说春秋时代的霸权之争是一段复杂而丰富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