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内地小资情怀的三大俗之一
从审美的角度看,张国荣仿佛替我们完成了一种如诗如画的人生想象,他如同一个巨大的比例尺,替我们跨越性别的界限,完成了对轰轰烈烈生活的憧憬与想象。每年4月,我们都被张国荣所吸引,纪念他,回忆他,分析他,仿佛他的存在就是我们情感的寄托。
对于内地的受众来说,张国荣的吸引力究竟何在?有人说,张国荣、海子、顾城是内地小资情怀的三大俗。确实,张国荣在小资群体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的形象、音乐、表演都成为了许多小资的人格理想。
张国荣的去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审美事件。在一个去政治化的社会语境里,他的死更多地被看作是一个艺术巨星的陨落,而非政治事件的冲击。他的形象建构中,突出的是对本真性的追求,这一点贯穿他的人格、性取向、表演与歌唱。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这是张国荣的自白,也是千千万万小资的自我想象。他的生活方式、工作态度以及对本真性的追求,都成为了小资群体的自我指认。他的离世,仿佛让这放纵不羁的一生获得了一种审美意义上的完满。
在香港,张国荣的死更像一个政治事件,给那座风雨飘摇的城市下了一道悼词。但对于我们来说,更多地关注的是他的艺术成就和人生传奇。
我们怀念张国荣,不仅因为他的艺术成就,更因为他的存在代表了一种人生理想。他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在怀念中找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憧憬。他的离世,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珍贵,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张国荣是一个无法被替代的艺术家,他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价值。在这个怀念他的日子里,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热爱艺术,追求本真。在谈论张国荣的怀念时,谁是最真挚的拥趸?马家辉先生指出,不同年龄段的香港人对此有着不同的情感共鸣。对于与张国荣同岁的那一代人来说,他们的情感连接更加深厚。他们在香港的辉煌时期与张国荣并肩前行,共同见证了路上的坎坷、挣扎与荣耀。当张国荣离世时,他们如同亲历了自身的离散崩坏,那种震撼与痛苦刻骨铭心。
对于那些与张国荣并非同代的香港人,在纪念张国荣时,他们又在纪念什么呢?他们怀念的,或许不仅仅是一位巨星,更是一座城市的美好记忆。张国荣,对他们而言,已成为香港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当提及张国荣,无论是否粉丝,都会感叹香港的夜色如此迷人。
重温《缘分》这部影片,张曼玉、张国荣和梅艳芳在港铁里的缘分游戏令人心动。为了两个人的相遇,整个城市仿佛为之动容,倾覆之力仿佛只为成全这一段缘分。这种情感只有在香港人与这座城市的共情结构中才能被完全理解。可以说,张国荣的崛起与陨落,与香港的荣辱兴衰紧密相连。
对于我们这些远离香港的人来说,对于张国荣的迷恋或许是一种小资梦想的投射。他所代表的美学特质,只有在小资美学的视角下才能得到深入理解。他在审美领域的魅力令人陶醉,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则感到无力。相较于香港人对张国荣纪念的政治性情感,我们的纪念反而更加内敛,变成一种自我表达、自我伤感的方式。
张国荣在香港人心中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更是一个永恒的记忆。他的音乐、电影和人生经历已成为香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提及他,都会引发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深深怀念和感慨。对于许多人来说,张国荣的离世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但他的音乐和形象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永恒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