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的《思乡曲》被誉为是中国小提琴音乐的里程碑之作,与《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齐名。虽然这首曲子作为第一首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国小提琴独奏曲如今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但其历史地位与影响力依然深远。
马思聪,这位生于粤剧之乡汕尾的音乐巨匠,在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中长大,后赴法国留学,师从名师学习小提琴和作曲理论。他的音乐创作生涯由此拉开帷幕,历经半个多世纪。在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上,他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如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广州艺术学校音乐系主任等。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马思聪在旅途中听到了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这首朴实清新的民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创作出感人至深的《思乡曲》。虽然马思聪未曾亲自到过绥远,但曲中的如泣如诉的旋律使他仿佛置身于塞外壮美景中,感受到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除了小提琴曲,《思乡曲》的歌词也是马思聪创作的亮点。他亲自填词,歌词深情且富有诗意,传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尽管两首歌词的影响力不如乐曲本身,但它们为这首曲子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
马思聪的艺术歌曲创作同样令人瞩目。他的第一部声乐作品是艺术歌曲《古词七首》,之后还创作了《添字采桑子》和《雨后集》等作品。他重新拾起艺术歌曲的创作,在美国期间创作了《李白诗六首》、《唐诗八首》和《热碧亚之歌》等集子。这些歌曲集以古诗词为题材,展现了马思聪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音乐才华。
在创作这两部艺术歌曲集时,马思聪对原诗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主要体现在诗名的修改和字词的改动上。这些改动使得歌曲的主题更加突出,让听众更容易理解诗意。马思聪从古诗词中找到了强烈的共鸣,试图用自己熟悉的音乐语言重新诠释诗中的内涵与意境。他的创作充满了对原诗的敬意和自己的独特理解,展现了他深厚的音乐造诣和文学素养。
在的艺术创造与改编之中,马思聪对古诗的诠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他的修改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改变,更是对诗意的深入挖掘与重新解读。诗名的变化,如《琴歌》中的“敢告云山从此始”变为“别”,看似微妙,实则深刻。这样的改动更直接地引出了主题,使得诗的深刻内容更加清晰,易于被听众理解和感知。
马思聪在修改过程中,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进行了精心的打磨。在《笳声》中,他将“苍苍”改为“怆怆”,“烽火寒”变为“烟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中的“沉沉”被替换为“阴沉”,这些改动并非简单的替换,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中的情感与意境。他甚至在《相见难》中将“晓镜”改为“晓钟”,在《走马川》中调整语句结构,将两句并为一句,凸显了行走于走马川、雪海边上的情境。
马思聪的艺术创作,不仅是对古诗的诠释,更是对唐代风韵的再现。他深知要在歌曲中体现唐代的风韵,就必须深入研究唐代的音乐特色。他参考了宋代白石道人的曲谱,试图在其中找到与唐代音乐的连接。他的这两部艺术歌曲集,旋律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上的“新音阶”上,既丰富了五声性的旋律音调,又与宋代音乐格调相区别,试图赋予歌曲一种独特的唐代韵味。
马思聪的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深深烙印在他的作品中。正如他为《思乡曲》填写的词所说,“当那红花开遍,瓣瓣是啼痕渲染”。他的艺术道路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他的乐章深情激昂,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忱和思乡情愫。
马思聪的改编与创作,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古诗的新生命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唐代音乐的韵味与风情。他的艺术歌曲集,像一道桥梁,连接了古今,沟通了心灵。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情感与故事,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光明日报》2022年01月21日16版报道了马思聪的艺术成就与贡献。他的音乐作品和改编作品,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望他的作品能够继续流传,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感动与启示。马思聪的艺术世界,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让人心生向往,流连忘返。他的音乐之路,充满了激情与才华,值得我们深入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