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记者报道,9月24日,从繁华的上海徐家汇出发,沿着西南方向驱车55公里,便来到了位于上海松江新浜镇的土是宝农场。在这里,一片科技的田野映入眼帘。数台无人农机正在农田中有序作业,代替了传统的人力劳动。
随着5G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农业成为5G技术落地的重要行业之一。近日,《科创板日报》记者深入探访了土是宝上海移动5G智慧农场,与多方行业人士共同5G如何助力农业走向无人化,以及其在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在土是宝农场,5G网络因其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等特点,正与农业融合形成多个具备商业价值的典型应用场景。通过铺设5G农业专网,结合5G北斗高精度定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农业的耕、种、管、收全流程向“少人化、无人化”管理升级。
中国移动上海松江分公司的5G产品经理李浩表示,在5G智慧农场中,5G技术最大的作用在于其大带宽、低延时的网络特性。以无人机喷洒农药为例,通过5G网络传输,提高响应效率,避免了因网络延迟而导致的机器操作偏差。
中国移动的工作人员还介绍到,运用5G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无人机可以实行标准作业,为农药化肥的喷洒范围精准定点和放量。相较于传统的人工喷洒,最终药肥损耗能减少20-30%。更重要的是,人力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在秋收时节,传统的农忙场景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效的机械化作业。
土是宝农业专业合作社社长何杨阳表示,传统农机装备通过5G无人化改造、增加北斗高精度定位能力后,效率大幅度提升。如今,一天内无人机可以完成450亩左右的作业量,这是传统人力的20倍。农场的数字化转型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效率。
尽管5G网络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其在产业中的应用仍然面临挑战。跨界合作链条长且复杂,商业兑现难度较大。中国移动的负责人表示,终端方面的问题仍是制约规模应用的一大难题。同时指出,“跨行业的标准制定是产业融合的前提”,需要进一步明确跨行业融合标准。
回顾5G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正式商用以来,其在通信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未来5G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土是宝农场的成功实践只是冰山一角,未来将有更多的行业享受到5G技术带来的红利。当前,随着5G技术的飞速发展,跨界合作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跨界合作链条较长,加之终端产业链正在逐步成熟阶段,中国移动面临的挑战也愈发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移动正积极协同推进产业成熟,力求为5G行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巨头,中国移动深刻认识到产业链的上下游资源整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他们计划打造中国移动开放实验室,通过搭建一个开放、共享、协同的创新平台,汇聚产业上下游的资源力量,共同推进产业生态的优化升级。这一举措旨在缩短跨界合作链条,加速终端产业链的成熟进程。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中国移动意识到与产业合作的重要性。他们计划在5G终端模组、网络设备等领域深化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通过与产业合作,中国移动将能够更快地掌握行业动态和技术趋势,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这种合作也将促进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推动产业生态的构建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用户并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国移动不断创新突破,加强技术研发和合作。他们的努力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快速、更稳定、更智能的通信服务。作为一个值得信赖的行业领导者,中国移动的积极举措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和用户的好评如潮。
通过协同推进产业成熟、打造开放实验室、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以及深化与产业的合作,中国移动正努力构建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产业生态。他们的努力不仅有助于推动5G行业的发展,也将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通信体验。流产网在此也祝愿中国移动的未来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