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南大学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相继宣布停止高水平艺术团招生,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这一动态背后,是高校美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与招生公平的思考。这一改革,虽源自教育部关于高校高水平艺术团招生政策调整的指导,但背后则是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实践做出的考量。这一变革,无疑给广大考生和家长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一直以来,高水平艺术团被视为一条“降分考名校”的捷径。许多考生和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有一技之长,通过艺术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名校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这条看似捷径的道路,实则充满了挑战和压力。许多艺术特长生为了平衡艺术训练与学业,常常身心俱疲。更有一些高校高水平艺术团招生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的行为,让这一政策饱受质疑。
教育部发布的改革意见,无疑是对这一现象的积极回应。从高校招生环节选拔高水平艺术团成员,虽然有其积极意义,但确实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和风险。教育部提出从在校生中选拔培养艺术团成员的建议,既有助于实现招生公平,也有助于推动大学艺术教育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融合。
对于那些心怀艺术梦想的学生来说,高水平艺术团招生的调整并不意味着他们的道路就此终结。相反,这只是对他们真正热爱艺术、执着追梦的一次考验。艺术特长并不是白学,它是他们青春岁月中宝贵的经历和财富。他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继续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如参加各类艺术比赛、加入艺术团体等。
对于高校而言,调整高水平艺术团招生政策并不意味着对艺术的忽视。相反,这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美育工作,活跃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仍有多种途径吸纳和培养艺术人才,如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设立艺术奖学金等。
在高中艺术团的真实面貌时,我们听到了多位负责老师的真实声音。他们透露,艺术团里的高中生大多是在中考的舞台上,凭借特长类选拔崭露头角的艺术新星。他们的成长之路,主要铺展在高水平艺术团和艺考两大舞台之上。
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资深艺考指导大师陈志钢,拥有逾二十年的教育经验。他敏锐地指出,政策风向的变动对一部分考生影响尤为深远。这部分学子拥有艺术才华,他们梦想在大学里攻读非艺术专业,却因文化课程略显薄弱而倍感压力。失去曾经的降分或加分优惠政策,他们进入顶尖学府的征途无疑变得更加崎岖。
辽宁省实验中学音乐科的资深教师郑锦月分享说,往昔艺术团里的特长生,大约各有一半选择高水平艺术团和艺考两条道路升学。随着教育部政策的发布,学校也作出了相应调整。2022年,他们将暂停招收艺术特长生。
那么,这一变革对高校又有何影响呢?我们深入,发现有的高校高水平艺术团每年要承担数十场校内外专项演出,还要参与国内外大学生的艺术盛宴,如巡演和比赛。
回忆2017年,一所东部高校的艺术团还曾参与第五届罗马尼亚亚洲文化节的中国主宾国活动,为校园增添了不少荣耀。该团的指导老师告诉我们,高水平艺术团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美育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在理工科高校中更显重要。未来,学校将采取多种策略选拔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如增加艺术类公共选修课、扶持艺术类校园社团等,继续为艺术团注入新的活力。
陈志文、熊丙奇等教育专家分析认为,高水平艺术团招生政策的调整,有助于剔除一些功利性的艺术团,促进学校、家长和学生从长远的角度看待艺术兴趣和特长的培养。在加强美育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小学到大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日趋完善,艺术类课程愈加丰富。这意味着孩子们正在多维度发展,高校高水平艺术团完全可以从在校生中选拔培养,无需另辟蹊径。
不少家长对此表示认同与支持。他们认为,取消高水平艺术团招生并不意味着孩子的学习成果被否定。艺术的熏陶对于孩子的综合素养的提升是无可替代的,会让孩子终身受益。一位家长深情地说。
我们衷心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大家带来启示和帮助。流产网始终陪伴大家成长,共同见证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参与采写:张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