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月的薪资发放日,对于企业的会计来说,工资计提与发放是两个核心环节,仿佛行走在雷区,一步走错便可能出错。今天,我们将深入工资的计提与发放过程中的会计处理方式,确保每一笔账目都准确无误。
我们来理解下“计提”与“发放”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计提,即预先计算并提取,是在权责发生制的前提下,对某些已经发生但未实际支付的费用进行预估并记账。而发放,则是指实际将上月工资支付给员工的过程。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工资计算与发放的滞后性,企业需在月末根据历史情况或其他手段预估该月的工资费用,进行计提分录。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
在计提工资时:
1. 对于部门内的支出,如管理费用等,会计分录为:借管理费用,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若是销售部门的开支则计作销售费用。
2. 计提社保时(仅企业承担部分):借管理费用,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保。
等到次月发放工资时,操作如下:
1. 发放工资: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此时需区分企业与员工个人的社保部分,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保、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及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
2. 上交社保时: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保(包含企业和个人部分),贷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
3. 上交个人所得税:借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贷银行存款。
值得注意的是,在没有办理社保之前,是不能进行社保的计提的。“五险一金”的计提比例因地区而异,企业按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比例缴纳的部分可列入管理费用中。
若计提的工资与实际发放的金额不同,会计分录应如何调整呢?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但无论如何,会计在处理时需确保每一笔账目都准确无误,以保证企业的财务稳健。
关于工资计提与实发差异的处理以及五险一金的会计处理
情况一:当计提的工资数额大于实际发放的工资时,我们需要进行如下分录处理。这时,我们以红色的字迹标注在账目上,来表示这是一种逆操作。借管理费用-工资(红字),再贷应付职工薪酬(红字)。这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工资计提与实发之间的差异,并妥善处理。
情况二:反之,如果是计提的工资小于实发的工资,那就需要另一种分录处理方式。我们直接借管理费用-工资,然后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这样的分录处理方式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的工资发放情况。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企业为职工交的五险一金的会计处理。在计提工资时,我们首先要为职工缴纳企业部分社保。这时,我们借各项费用(如管理/销售等),然后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保。这样,我们确保了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社保费用得到了妥善处理。
到了次月发放工资时,我们还要处理公积金部分。这时,我们借管理费用-住房公积金,然后贷应付职工薪酬-住房公积金。这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公积金的缴纳情况,并确保公积金的及时处理。
企业还需要承担社保部分。我们会借管理费用(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然后贷应付职工薪酬(相应的保险类别)。这样,我们确保了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各类保险费用得到了妥善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向社保局缴纳保险费用、税务局申报个税时,我们需要把其他应付款扣的个人社保部分和应付职工薪酬挂的单位承担部分全部支付掉。这时,我们借其他应付款(包括各类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应付职工薪酬(相应的类别),然后贷银行存款。我们还要借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然后贷银行存款,以确保个税的及时处理。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企业会计处理工资和五险一金时有所帮助。流产网祝愿每位读者在工作中都能得心应手,顺利处理各种会计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