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讲述高龄母亲照顾患阿尔茨海默病女儿的电影《妈妈!》在各大影院火热上映。影片除了细腻描绘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更触动人心的,是那位85岁高龄的母亲在得知女儿病情后,展现出的坚韧与毅力。她一改往日的孱弱形象,通过加强锻炼等方式,与衰老进行抗争。这引发了我们对于衰老的深入思考:我们是否足够了解衰老?能否延缓甚至逆转衰老的进程?
关于衰老,科学界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董梦秋认为,衰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人体各个层面的变化。她解释道,衰老意味着人体内部微妙平衡的逐渐打破,导致身体各项功能逐渐衰退,最终使得死亡概率增加。
董梦秋进一步指出,衰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开始衰老。虽然通常认为35岁左右是衰老的起点,但人体的生理机能在此之前已经开始逐渐下降。不同器官衰老的时间各不相同,如肺活量、皮肤、视力、听力等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老迹象。
对于如何判断衰老的微观层面,董梦秋表示目前仍无绝对准确的标志。即使是被广泛研究的DNA甲基化水平,也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衰老程度。对衰老的判断更为复杂和多元。
为了延缓衰老,人类进行了各种尝试和努力。在电影《妈妈!》中,85岁的母亲通过锻炼等方式努力让身体重新焕发活力。现实中,改善饮食、适度锻炼、保持良好社会关系等都被认为有助于延缓衰老。科学界也在不断影响衰老进程的关键因素,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
动物实验表明,减少饮食摄入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寿命。保持体力活动也能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除了这些常见的建议,科学界还在深入研究胰岛素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等关键途径,以及关键基因如KAT7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
最近,英国巴布拉汉研究所的科学家更是在《电子生活》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大突破:他们开发了一种名为“成熟期瞬时重编程”的新方法,能够在不丧失细胞特殊功能的情况下逆转“衰老时钟”,让皮肤细胞“返老还童”30年。虽然这种方法的背后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它为抗衰老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衰老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人体各个层面的变化。虽然目前尚无确凿的衰老标志和完全有效的逆转方法,但科学界仍在不断努力和研究,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衰老的见解和延缓衰老的可能性。抗衰老之路:从动物实验到人类现实
从古至今,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普罗大众,人类对于延年益寿的渴望从未停歇。我们都梦想着找到那棵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现实是残酷的,这样的“神药”目前尚不存在。董梦秋研究员提醒我们,目前大部分的抗衰老研究仍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尚未有合法批准的真正能够抵抗衰老的药物或疗法。
在当下市场中,一些干细胞抗衰老疗法备受瞩目。干细胞因其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以及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的特性,在组织再生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这也使得干细胞被宣传为延缓衰老的有力武器。我们必须要清醒地看到,虽然干细胞疗法在动物实验及临床前研究中表现出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在人类疾病治疗中,还需要等待临床试验的结果。
对于干细胞用于延缓衰老,更是存在许多问题。董梦秋指出,衰老是机体在整体水平上的系统性变化,并非单一组织的变化。目前的干细胞技术还无法针对所有组织细胞发挥治疗或延缓衰老的作用。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伟则从进化角度为我们分析,虽然人类数千年来一直追求长生不老,但从基因层面来看,人类的寿命上限并没有太大变化。他认为,打破现有寿命极限需要科学家在衰老研究上更多领域,积累更多知识。
抗衰老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离真正应用于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既不盲目相信所谓的“神药”,也不放弃对科学研究的期待。相信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我们终会找到真正有效的抗衰老方法。科技日报的这篇报道,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启示,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抗衰老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