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之旅
央视的热门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将九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齐聚一堂,展现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文化盛宴。近日,影视观察家采访了该节目的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让我们聆听她的故事与心路历程。
一、《国家宝藏》让九大博物馆携手共舞的背后艰辛
于蕾坦言,《国家宝藏》的最大挑战在于内容创新。在多年的电视综艺节目制作历程中,形式的创新相对容易,而内容上的创新则充满挑战。如何诠释节目的初心,如何让观众在观看后产生走进博物馆的冲动,产生民族自豪感,这是团队花费大量时间摸索的核心问题。
二、《国家宝藏》:前世今生,讲述国宝的故事
于蕾分享了节目中的两大亮点——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她强调,任何一个好的节目都需要讲好故事。在《国家宝藏》中,国宝不再是一个沉闷的话题,而是被赋予了生命。每一件国宝都有其前世今生,从诞生到流传过程中的传奇故事,以及至今仍在影响人们生活的现实故事。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感受到国宝就像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从古到今都散发着生命力。
三、国宝的选择标准:人文精神与民族情怀
于蕾提到,在国宝的选择上,团队考虑了诸多因素。除了深入调研九大博物馆,团队还注重挑选那些背后充满人文精神、反映民族情怀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要荡气回肠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还要能反映出民族性格和历史脉络。精美的外观、珍贵的材质和考究的工艺虽然重要,但背后的精神价值更为关键。
四、《国家宝藏》:坚持两年的理由与收获
对于坚持两年的理由,于蕾表示,《国家宝藏》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实现。在创作过程中,团队被无数文物和历史故事所震撼,希望通过节目将这些感动、骄傲的感觉传达给观众。看到网友们的热烈反馈,团队感到自己的初心得到了实现。节目的社会价值远大于其他节目,希望通过节目激活博物馆资源,让更多人感受到民族的骄傲与自豪。
《国家宝藏》是一档融合传承与创新的节目。于蕾和她的团队通过深入调研、精心策划,将沉睡的国宝唤醒,让它们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不仅是一档电视节目,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一场民族自豪感的觉醒之旅。与创新的旅程:《国家宝藏》背后的力量
于导,从《非常6+1》到四届春晚的总撰稿和总体设计,您走过的路程可谓丰富多彩,而《国家宝藏》这一大型电视栏目更是让人瞩目。这一节目对于您来说有何特别的意义?
于蕾表示,看到广电时评的记者对自己过去的经历如数家珍,内心十分感慨。《国家宝藏》对她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档电视节目,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正如尹老师所评价的那样,这是一个带有中国气象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节目。整个过程犹如一次艰难的征途,节目从动议到最终呈现,经历了多次推翻和重构。每一次的推翻和重构都是一次自我挑战和超越,正是这种创新精神推动着他们不断前行。
关于文物的筛选标准,于蕾也给出了详细的解答。虽然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知名文物并未在节目中亮相,但筛选文物的过程并非简单的知名度比拼。各大博物馆提供的备选文物经过深入研究后,再经过多次磨合和调整,最终确定入选的文物。节目的初衷并不是仅仅面向那些热爱文博、喜欢博物馆的观众。他们更希望将这个节目带给普通的观众,尤其是那些平时对这个领域不感兴趣的观众。在文物选择时,除了明星文物如《千里江山图》,也会选择一些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文物,如石鼓。这些文物的选择是基于它们在文化普及方面的代表性,以及与观众熟悉的元素相结合。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气象、情怀和价值观也是节目想要传达的重要内容。文物入选的标准在于它们是否能更好地表达节目的核心理念。
可以说,《国家宝藏》不仅是一档精彩的电视节目,更是文化传承与普及的重要载体。于蕾及其团队的创新精神和对文化的深刻理解,让这一节目成为了一次真正的文化盛宴。通过这一节目,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文物的背后故事,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