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内湖探访之旅:见证黑臭水体治理的蜕变之美
昔日令人掩鼻而过的广西民族大学内湖,如今成为市民赏鸟的好去处。近日,一场特别的探访活动在这里举行,网友们亲身体验了南宁市使用新技术治理黑臭水体的显著成果。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联合报道,这已不再是简单的水体治理工程,而是南宁市在生态环保领域的生动实践。据了解,截至去年底,南宁市已基本消除建成区内的99.4公里黑臭水体,实现消除目标。这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环境质量,更是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感。
随着一行行白鹭飞翔在蓝天之下,网友们沿着湖边探访改造后的民大内湖。这里的变化令人叹为观止,昔日的黑臭水体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碧波荡漾的美景。工程师廖凯雄详细解释了生态浮岛上种植美人蕉的目的:这些植被的光合作用能够为水体带来大量溶解氧,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同时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沿着湖边深入校园,两个正在运转的水车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是水体治理系统生化站的核心部分。通过生化处理,将污水转化为清水再回流到湖中。这不仅增加了水体的溶解氧,还让湖水流动起来,水质迅速达到一级B类排放标准。在现场,廖凯雄还展示了将内湖原水转化为干净水的神奇过程。
说起此次变化的最大感受者,莫过于在湖边散步的市民和在校学生。一位大二学生回忆道:“我刚入学时,这里的水质很差,很多人路过都会捂着鼻子。”而现在,湖边已成为了市民休闲观鸟的好去处。一位退休教师更是欣喜地发现,原来难觅踪迹的水鸟现在已经有十几只了。
南宁市海绵水城办河道管理科科长全修道表示,对于像民大内湖这样的不流动水体,改善起来确实存在较大难度。新技术的运用使得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民们再次见证了南宁市的环保决心与成果。
回首过去,南宁市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普查发现,建成区内的99.4公里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更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共同努力与参与。如今,南宁市已成为一个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城市典范。此次探访活动不仅展示了南宁市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的成果,更是激发了市民们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热情。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环保问题,共同为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南宁市作为一座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一直在努力解决城市中的黑臭水体问题。自2015年以来,南宁率先在全区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行动,针对城市中的每一条河流,量身定制“一河一策”治理方案。
截至2017年12月20日,南宁市建成区内的38个河段、总长99.4公里的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这些河段的水质检测报告均已达到国家标准,透明度、溶解氧、氨氮和氧化还原电位等关键指标均符合要求。更令人欣喜的是,群众满意度测评高达90%以上,这标志着南宁市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南宁市将治理行动延伸到建成区外的三条内河,总长18.8公里的九个黑臭河段。针对这些河段,将采取全流域治理的方式,从河道治理、两岸截污、污水处理到水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等各个环节同步启动、统筹推进。昔日的臭水沟如今变成了汩汩流水的湿地公园,极大改善了周边环境,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为了持续做好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避免黑臭问题反弹,南宁市通过强化监督、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这包括严控污水直排、生态修复、清水补给、水面保洁等方面的长效化管理。南宁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扩容与提标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攻坚。
通过采用新措施、新工艺,南宁市成功让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湿地公园,让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南宁市和市民的共同努力和坚持。未来,南宁将继续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让邕城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我们共同期待南宁的未来,期待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焕发出美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