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突破传统,创新防护,为抗疫与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当防护服不再是一次性使用,当医用材料突破国际高难度技术壁垒,这是怎样的一支团队,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严峻时刻,东华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回应了国家的重大需求。
这支团队的负责人是朱美芳院士,二十多年来,她带领团队面向学科前沿,专注于有机、无机杂化功能材料及高技术纤维材料研究。她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生动内容,培养了大批国内外优秀人才。
在东华大学的课堂上,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未来科研职业的热爱和追求。团队邀请国内外材料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们带来的学术研究进展,拓展他们的视野。团队还积极挖掘材料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道”。
这支团队始终坚信,学生是他们研发高新材料的首要“材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研,团队实施了“博导班主任”育人制度,让本科生一入学就有机会与学院重量级教授“零距离”接触。博导们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在学习、科研、人生等方面答疑解惑,做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
对于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而言,“做接地气的科研”一直是他们的共同目标。在新冠疫情期间,他们瞄准国家急需解决的防护服问题,开发出高效、广谱、安全、经济的抗菌抗病毒防护服。这一创新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团队的文化和制度管理同样重要。为了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团队提出了“1+1+1”青年教师帮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成艳华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青椒”,在三位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她在科研道路上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并获得了“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提名奖。
这支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时刻铭记教师的初心和材料人的使命。他们的奋斗与奉献,如同一团火,温暖着每一寸土地;他们的育人旋律,如同一首歌,铿锵奏响。他们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显著。无论是小到衣着服饰,还是大到国之重器,都离不开他们的科研成果。他们胸怀理想,情系国家,坚持做“接地气”的科研,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扮演着引导学生航行的重要角色。正如朱美芳所言:“我们要成为学生们成长的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和传授技艺,更是引导他们塑造人生价值观,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作为教育者,我们的学识阅历和模范品行,都是对学生们最生动、最直接的教育资源。我们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每一位学生。我们深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时代需求、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上海电台的刘康霞记者和她的团队,以他们的敏锐和热情,捕捉着教育的每一个瞬间。刘远和康周哲作为通讯员,记录着教育的点滴进步。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教育变革的参与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时代新人贡献着力量。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的意义愈发重要。我们要引领学生,让他们明确人生的方向,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我们要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教育学生们如何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我们要帮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担当,成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时代新人。流产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希望它能继续为大家提供帮助,共同见证教育的美好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