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是人类的本能,也是爱的表达。
单纯从生物学角度理解性,无疑会贬低人性之丰富与复杂。性不仅影响人的生活与生存,更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内心以及人际关系。性是一种超越肉体的情感,体现了生命力的特征,但同时又触动人的内心最敏感的神经,展示出人性的脆弱。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观察,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性。
叔本华指出,性是人类所有冲动中力量最强大、活动最旺盛的。特别在人生之青春时期,性占据了我们一半的思想和精力。性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巨大,青春期所面临的性的困惑和问题是成长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议题。弗洛伊德从心理角度对性的观察与解释,为理解人性开辟了新的路径,其学说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描述,许多少男少女的疾病源于青春期的萌动情愫和正在成熟的性。如著名戏剧《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她的病根在于一个“色”字,即思春之情。现代社会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一位青年女子因恶梦困扰,找到巫婆求助无果,最终经过心理疏导得以康复。
从生理角度看,人类在性方面的进化超越了普通动物。人类性行为不再受发情期的约束,发情期的残留——月经期增加了受孕机会。人类的直立行走极大地解放了性行为的姿势,可以进行多种方式。面对面是一种充分暴露的姿势,它标志着人类从动物到人的转变,强调亲密和融为一体的体验。
人类是有意识的高级生命,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性行为,选择性的对象并在过程中交流感情。人类还发明了许多辅助性行为的用品来增加性的乐趣。然而上帝在赋予人类享受性的美好的也播下了“邪恶”的种子,使人有了更多的烦恼并引发无数纠纷和冲突。正如古人云:“食色,性也。”性既是人生存和繁衍的条件,又被赋予了更多意义。它超越了个人层面成为两性、家庭、家族乃至社会的事情。因此性在社会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曾占据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道德对“性”保持高度警惕如中国古时的“万恶淫为首”的说法以及西方中世纪教士对女人的贞操的关切都体现了这一点。
性是人类的本能也是爱的表达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它既要享受它带来的美好也要谨慎处理与之相关的困惑和问题。性,这一与生俱来的本能,不会因为人们主观的压抑或否认而消失。在青春期,我们与性欲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阶段。性并非人的附属物,而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每一个个体。我们应该正视它,理解它,洞察它,从而让它成为丰富我们生活、增进生活意义的存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性的意义远超越生理层面,更多的是关乎心理层面。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建立亲密关系的一种愿望和手段。维克多·弗兰克也曾指出:“人的性欲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求,更是人格化、关系化的工具。”这表明,性在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生理需求,也是情感沟通的桥梁。
这座桥梁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原始、最直接的一种联系,对于两性关系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和谐的性关系能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增进亲密感,让爱情更加甜蜜;而性的冲突则可能疏远双方的心理距离,甚至引发怨恨。我们应该正视性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理解并尊重彼此的需求和感受,以建立和谐、健康的两性关系。
在两往中,我们应该以开放、坦诚的态度面对性问题,通过沟通、理解和接纳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健康、稳定的两性关系,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我们应该以更加宽容、理解的态度来看待性,认识到它在人性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人际关系中的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