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省顺利完成了新高考方案下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全省共有14个标准化考点,776个考场,共计23093名考生参与。此次考试秩序井然,考生普遍反映化学与历史的试题难度适中。值得关注的是,往年的“小高考”通常在3月份举行,但今年被提前至1月份。据悉,网上评卷工作将于1月13日开始。
在扬州,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市区的考点设置情况,共有五个考点,其中扬州中学、扬大附中、新华中学等是主要的考试地点。今年我市共有5361名考生在市区参加考试。邗江区另设有一个考点,有2662人参加。
今年,我省对参加新高考方案后的学生实施了新的政策,取消了“见A加分”制度。这一改变让许多考生和家长都感到轻松。一位扬州中学的考生表示,这样的改变让他们可以更专注于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本质。许多家长也对此表示赞同,认为这样的时间安排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进程。
考生们普遍反映此次考试难度不大,尤其是物理、思想政治、地理和生物等科目。许多一线教师也反映,考生普遍觉得试题难度适中。
对于物理科目,试题覆盖面广,立意明确,从生活中和社会发展中选取了大量的材料背景。比如交通“礼让斑马线”的文明驾车为背景的运动问题,以及以月球车、北斗导航卫星等为背景的考题。
思想政治试卷则体现了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试卷素材关注社会、生活、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充满时代气息。如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团结精神等为背景的试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家国关系。
生物科目的考试则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必修课程的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
微观世界,揭示生命奥秘——生物学考试解读
生物学考试不仅是对知识的检验,更是对思维能力的挑战。在这场考试中,细胞的结构、代谢以及遗传的分子基础等基本知识点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题目通过图表等形式提供信息,需要学生具备细致的观察力和深入的分析能力。
在地理考试中,试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觅音计划”、“海绵城市”、“工业锈带”等,从地理视角分析解读其中的地理问题。试卷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介绍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划为历史街区的北京胡同等,让学生在考试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历史考试的试题则体现了中外关联、贯通古今的特点。试卷材料将现实问题自然渗透到历史事件中,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的特点”、“诸子百家的主张”以及“秦朝三公的职能”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试卷还立足“新课标、新高考、旧教材”的教学实际,考查学科的核心素养,传递正能量。
化学考试则与生活紧密相连,关注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如“垃圾分类”、海水中的化学资源等。试卷还突出了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内容,介绍了中国国防建设的新发展以及国产航母“山东舰”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学科在新材料、新科技方面的支撑作用。试卷中还出现了介绍我国化学领域贡献的题目,如《唐本草》和《天工开物》等古籍的记载,引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树立了文化自信。
这场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查,更是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检验。从生物学到化学,每一门科目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都承载着对知识的和对生活的理解。这场考试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竞赛,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通过对这场考试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教学方向。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