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职业的涌现,不少劳动者产生了学习相关技能并“持证上岗”的强烈愿望。自2015年以来,人社部已经发布了4批、共56个新职业。由于新职业缺乏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机制,一些培训机构便乘虚而入,提供质量参差不齐的培训课程,并颁发难以辨别真伪的证书。
这些新职业的出现,伴随着培训市场的火热,同一职业的培训内容、收费标准却各不相同,让消费者感到困惑。以家庭教育指导师为例,不同的培训机构推出的课程内容和价格都有所不同,甚至有些机构还存在夸大宣传、虚假承诺等问题。而针对新职业的证书也五花八门,让消费者和用人单位都难以判断其含金量。
一些培训机构会借助“权威”单位的名义进行招生,但实际上却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碳排放管理员的证书,有的培训机构会声称自己的证书可以获得高额挂靠收入,但实际上市场并不认可。同样,整理收纳师的培训市场也存在类似问题。一些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内容和实际技能需求脱节,甚至只是为了赚钱而设立。
这种情况不仅浪费了劳动者的时间和金钱,还增加了企业的人才甄选成本,不利于新职业的长远发展。相关部门需要加快新职业和相关技能标准的发布,建立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体系,从严遴选、发布符合条件的评价机构。还需要加大公共服务力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和渠道,避免他们陷入“考证迷茫”。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也需要保持警惕,认真辨别培训机构的真实性和证书含金量。在选择培训课程时,需要选择正规机构并核实其资质和信誉度。也需要了解新职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选择与自己职业规划相符的培训课程。
规范新职业证书的培训市场是保障劳动者权益和企业发展的必要举措。只有建立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监管和公共服务力度,才能让新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技能提升的空间。在技能人才的评价领域,我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的全面取消,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应运而生,这标志着人才评价权正在逐步放归市场,由社会评价组织和用人单位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不仅彰显了我国经济的活力,也反映出劳动力市场对于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如何确保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如何为松绑的发证市场“把关”,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有专家指出,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推动企业标准的建立和提升。名企发放的技能认证在国内外许多领域都有着巨大的权威性。对于新兴职业而言,如果头部企业的评价标准能够在行业中得到广泛认同和推广,或者由大企业和第三方机构为中小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认定,这将有助于统一标准的形成。这不仅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还能提高技能人才的评价质量。
与此的角色也在发生转变。部门在充分放权的也要把好入口关,从严筛选并发布符合条件的评价机构。实行备案及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证书市场的监管力度。还应加大公共服务力度,搭建国家级技能水平查询平台,甚至提供职业路径、指导工资等更多内容,实现动态更新并可溯源。这样不仅能增强市场的透明度,还能让劳动力供求双方回归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发证主体的监管也不能缺位。这些机构应加强自律,通过系统调研来明确新职业的相关劳动信息,回归服务行业发展的初心,不断提升职业技能证书的含金量。
对于广大新职业从业者而言,面对这一变革,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无需准入门槛的新工种,如果培训机构模糊概念,变相开展资质许可和认定,从业者要警惕其中的风险,维护自己的知情权,避免陷入民事欺诈的陷阱。
这一系列的变革和举措,无疑为我国的技能人才评价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期待在这一市场与的良性互动下,我国的高技能人才评价将更加科学、公正、有序,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也希望广大新职业从业者能够理性面对这一变革,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和职业规划,做出明智的选择。流产网祝愿大家在这一变革中收获成长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