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由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份报告揭示了我国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增长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报告数据显示,自2011年至2020年,全国县域GDP实现了显著增长,增幅高达1.6倍,从原本的24.1万亿元增长至近40万亿元,其在全国GDP中的占比始终保持在38%以上。这一数据足以证明县域经济在我国整体经济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百强县的经济表现尤为亮眼。它们以不到全国2%的土地和7%的人口,创造了近全国GDP的十分之一。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百强县在县域经济中的影响力更是可见一斑,以占全部县域不到3%的土地和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县域约四分之一的GDP。其中,“千亿县”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从十年前的五个增加到了如今的四十三个。
报告进一步指出,百强县的GDP体量已经与一些经济大省相当。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进出口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也反映出百强县在外贸和居民消费能力方面的强劲表现。
从区域分布来看,百强县的东、中、西、东北部的分布格局仍然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东部地区依然占据绝对优势,而长三角地区的县域经济更是领跑全国。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在数量和发展质量上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报告还指出,百强县在工业投资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动力。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预示着百强县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事实上,县域已经成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而百强县在这一趋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份报告揭示了我国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百强县在区域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和强劲增长潜力。随着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县域经济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县域经济在推动全国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区域视角洞察中国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中国县域经济的版图中独树一帜。近年来,中部地区的二产增加值从3.3万亿元跃升至4.9万亿元,增长势头强劲,其在全国县域二产增加值中的比例提升了5.3个百分点至31.1%,展现出强大的增长潜力。东部地区则以6.9万亿元的总量保持着领先地位,其在全国县域的二产增加值占比稳定,彰显出雄厚的经济实力。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县域规上工业企业的数量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2011年至2020年间,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呈现出较大的波动,但在2013年达到了峰值209735个。尽管近年来数量有所下降,但这依然无法掩盖中国县域工业发展的活力与韧性。
从各省(市、区)的角度来看,东部地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占比始终保持在全国的一半左右,显示了其强大的工业实力。相较之下,东北地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占比一直较低。而在2020年,浙江省和江苏省的县域规上工业企业数量遥遥领先,占比超过10%,山东、河南、湖南等省的县域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也表现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乡收入方面,中国的百强县也呈现出喜人的增长态势。2021年,百强县人均GDP达到12.9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也表现强劲。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充分体现了百强县在“富民”与“强县”方面的均衡发展。
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针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为了巩固壮大县域经济,需要高位统筹推动其高质量发展,实现稳定县域GDP占全国经济比重的基本目标。分类引导、高质量发展是两大战略举措。而构建县域经济发展体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保持县域经济发展定力则是主要的发力点。
中国县域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无论是中部地区的制造业崛起,还是各省规上工业企业的蓬勃发展,亦或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协同增长,都预示着中国县域经济的未来可期。想要了解更多内容,不妨下载21财经APP,把握经济动态。本文流产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