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之旅在2018年5月启航,经过严格的选拔,终于在2020年10月载誉而归,共计选拔出18名优秀的预备航天员(其中还包括一名璀璨的女性)。这支队伍的构成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三个类别。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精彩的航天故事,深入了解这一重要时刻的关键信息。
一、选拔背景与类别的创新
在这批航天员选拔中,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除了传统的航天驾驶员类别,我们首次增设了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这是为了满足空间站运营阶段复杂多样的任务需求。航天驾驶员,他们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是航天器操纵与飞行安全的守护者,如同天空中的明星,照亮我们宇宙的道路。航天飞行工程师,需要航空航天工程相关专业的深厚背景,负责航天器系统维护与修复,他们是太空的坚实后盾。而载荷专家,则从空间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他们专注于实验载荷的操作,是太空实验的重要推手。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还有严格的学历要求,需要硕士以上和全日制博士学历,并具备3-5年的实战经验。
二、训练与任务进展
这些航天员们需要经过严苛的训练,包括8大类、近百项、数千个课目的训练,从基础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其中,手控交会对接等高难度项目更是对他们技术的极大挑战。他们都以坚定的意志和专业的技能,通过了飞行资格评定,具备了执行任务的能力。他们的任务表现也十分出色,如在2024年和2025年,神舟十八号、十九号和二十号的乘组已经确定,他们将以卓越的表现完成太空任务。
三、代表航天员案例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其中的两位代表——朱杨柱和桂海潮。朱杨柱作为我国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全日制博士,他通过上千小时的训练,掌握了被称为“太空穿针”的高难度技术。而桂海潮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他的入选标志着专业领域的人才也开始融入航天队伍,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此次选拔工作的完成,不仅标志着我国航天员队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更为空间站的长期运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我们期待这些预备航天员在未来的太空中创造更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