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是一首由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经典现代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哲学内涵,成为了文学爱好者们争相解读的佳作。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充满魅力的诗歌,领略其中的风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多重解读方式,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桥、楼、明月、窗子等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掌握诗歌所表达的相对性哲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初步感知、合作、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教学流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真善美,激发对生活与自我的关注,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特征,理解相对性的哲理内涵。难点:撰写鉴赏短文,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引用“诗无达诂”的理论,说明诗歌解读的多样性,并简要介绍卞之琳的生平背景及创作特点。
2. 文本研读: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画面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桥上看风景”与“楼上看你”的视角转换,“明月装饰窗子”与“你装饰别人梦”的虚实对照。引导学生讨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辩证关系。
3. 拓展活动:对比阅读卞之琳的其他作品,如《成长》,感受其不同的文学风格。鼓励学生尝试用相似结构创作短诗,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四、品味原诗
《断章》全诗四句,简洁而富有韵味。每一句都有其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引发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则提醒我们自身也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而“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传达出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关系。
五、作业设计
1. 撰写一篇300字的鉴赏短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主旨,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分组表演诗歌场景,通过角色扮演体会角色转换的意境,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解读,希望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首短诗的丰富内涵,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希望通过这首诗的解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发现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