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肖云昌报道
最近,《健康报》上的一篇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报道中,有专家建议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实施医学检验集中化模式,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医学检验设备,如生化仪、血球仪等。这一建议在农村地区的可行性上,却引发了热议。
基于多年对农村卫生工作的深入了解,记者认为在农村推行医学检验集中化模式并不现实。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的服务人口从几千到几万人不等,而地域面积可能纵横几十里。如果将所有乡镇卫生院的检验设备集中到几个条件较好的中心卫生院,那么除集中检验设备地的村民外,大部分村民在需要化验时,反而需要前往其他地方的医疗机构,或者到县级医院。这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时间成本和交通费用,还可能因为化验结果不及时而导致贻误诊治。
对此,有专家提出反驳意见,认为医学检验集中化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基层因追求“小而全”造成的设备闲置与浪费情况。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特殊,它们不仅需要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还需要承担对村卫生室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的任务。为了为村民建立全面的健康档案并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化验检查作为辅助诊断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乡镇卫生院配备检验设备并非“小而全”,而是功能要求所需。
针对农村检验设备使用率低的问题,我们需要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并不需要配置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这种设备适合处理大量标本,但在病人数量较少的乡镇卫生院,配备这样的设备可能并不实用,且存在浪费。记者认为,对于这些医疗机构,配置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已经足够满足需求。厂家生产的试剂也应适应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推出适合少量标本检测的小包装试剂,以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农村地区的医学检验集中化模式虽然可能提高检验效率和质量,但对农民而言并不经济。我们需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更加实用、经济的解决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