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纷繁复杂的营养信息中,关于“少吃主食对身体更健康的错误说法”经常被提及,使得很多人在饮食选择上迷失方向。对此,《赫芬顿邮报》官网曾发表文章揭示了一系列饮食误区,其中涉及食物分类、主食的重要性、粗粮的选择等。对此,《生命时报》的记者采访了国内权威专家,帮助我们澄清迷雾,掌握真正的科学饮食知识。
关于食物分类的问题,很多人习惯上将食物分为“好”和“坏”,但这种分类方式并不科学。美国知名营养师埃莉莎·丽德指出,没有绝对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以脂肪为例,虽然过量摄入脂肪可能对某些人群存在风险,但在某些情况下,脂肪也是生长发育和提供能量的重要来源。我们应该关注食物的均衡摄入,而非简单地将食物划分为好与坏。
关于主食的摄入问题,近年来我国居民的主食摄入量逐渐减少。美国营养学会发言人马约莉·诺兰科恩表示,主食是饮食的基础,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并不科学。对于人体而言,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营养物质,对维持神经和心脏功能、提高耐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成人每天应摄入适量的主食。
关于精米白面的消费问题,虽然它们口感细腻,但长期食用并不利于健康。美国营养专家凯瑟琳·布鲁金女士建议,适当食用粗粮对人体更有益。刘庆春也表示,过度加工会损失大量营养,特别是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人们应该每天适量摄入粗粮。
除了以上几点,还有其他常见的饮食误区如水果含糖量问题、晚餐的丰盛程度、食物相克等也进行了详细解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食物的均衡摄入,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分迷信某些食物的营养价值。选购食物时,不必过分追求价格高昂的食品,而应选择新鲜、应季、当地的食物。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饮食知识,才能真正保障我们的健康。
专家提醒我们,一日三餐都应合理分配,早餐、午餐和晚餐都很重要。忽视其中任何一餐都会对我们的生活状态产生影响。我们应该重视每一餐的摄入,确保营养的均衡吸收。相信通过了解这些科学饮食知识,我们已明白了少吃主食对身体更健康是错误的说法。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一定要合理摄入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