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困倦无力、皮肤起疹子,这些现象可能都是体内湿气在作祟!
随着梅雨季节的结束,体内积存的湿气不容忽视。如果你常常感到困倦无力、精神不振、身体沉重,或者皮肤出现疹子,那么很可能是体内的湿气在捣蛋。
数千年前,中医就已经开始研究气候环境变化对身体的影响,其中“湿”被视为引发及恶化疾病的关键。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的自然调节能力,在特定体质、疾病或不良生活习惯的干扰下可能会失衡,导致水分排不出去,脏腑运作因水患受阻。
中医认为湿气为“阴邪”,会导致气滞,进而引发疾病。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你感到困倦、四肢沉重、食欲不振、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引发肠胃炎。
湿气的产生与脾虚有着密切关系。脾胃是后天之本,负责消化吸收养分、运化排除水湿,使身体可以正常新陈代谢。经常吃生冷、肥甘厚腻的食物,或久居潮湿之地,容易造成“脾虚”,导致运化湿气的功能不佳,湿气就容易堆积在体内。
湿邪还会导致气血不畅通,除了让人身体沉重、困倦无力,还会到处侵袭身体最脆弱的部位。湿气淤积在鼻肺,会有鼻水、鼻涕多等问题;湿在肠胃则腹部容易胀气、消化不良;湿在皮肤则易有湿疹、汗疱疹;湿在四肢则容易四肢水肿、沉重疲乏,尤其小腿更为严重;湿气侵袭下部则女性白带增多;湿气跑到筋骨神经则容易在天气变化时出现关节肿胀、酸痛等症状。
那么,如何排除体内湿气呢?中医师建议从饮食调理、运动、环境改善、穴位按摩等方面着手。饮食要清淡适量,少碰冷饮、生食、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多吃平性水果,如葡萄、苹果等。勤运动,促进排汗除湿。要注意避开环境的湿,特别是在台湾这个潮湿的气候环境下,打地铺、赤脚踩地等行为都会让湿气渗透进身体。可以通过按摩合谷、曲池等穴位帮助水分代谢。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日常习惯来防潮祛湿。比如保持居室通风干燥,使用防潮剂等方法来降低室内湿度。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体操来活动身体,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排除湿气。
困倦无力、皮肤起疹子可能是体内湿气在作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勤运动、注意环境湿度,按摩穴位等,才能远离湿气的困扰。如果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身体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