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生态治理的奇迹
作为中国生态治理的重要标志,毛乌素沙漠的变迁展现了数十年来的艰辛努力和卓越成就。这一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仅是中国生态建设的骄傲,更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典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成果、方法与历程、背景与挑战以及与其他沙漠的对比与启示。
一、治理成效
毛乌素沙漠的总面积曾经达到了惊人的4.22万平方公里。通过数十年的努力,这片沙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25年,约80%的区域已经恢复为草地、农田和森林。在陕西省境内,沙化土地的治理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3.24%,标志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的版图中“消失”。这一转变不仅仅是面积的减少,更是生态的重生。林木覆盖率大幅提升,流动沙丘基本固定,沙区农田和牧场退化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逆转。已经有412个曾被风沙掩埋的村镇重现生机,这里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治理方法与历程
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初期,治理主要依靠人力,完成草方格的铺设和植树。随着科技的发展,草方格固沙、防风林带建设、灌溉系统改造等综合措施得以应用。治理过程中,始终遵循“长高才算成功”的原则,注重植被的自然演替与人工干预的结合。从1959年启动大规模治沙造林运动,到20世纪90年代扩张趋势被遏制,治理进入加速阶段,再到2020年陕西境内治理率突破93%,沙漠逐渐被绿洲所取代。如今,毛乌素沙漠已经成为全球首个即将消失的沙漠。
三、背景与挑战
毛乌素沙漠的历史成因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由于过度放牧、砍伐及气候变迁,原本水草丰美的匈奴牧区退化为沙漠。相较于其他原生沙漠,毛乌素沙漠的沙地属性(地表覆盖松散沉积物)使其更容易进行治理。早期治理面临机械化水平低、水资源短缺等挑战。尽管如此,数代治沙人的持续投入和努力使得治理周期超过了60年,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四、对比与启示
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比,毛乌素沙漠治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沙地基底更易固沙植绿、邻近黄河中游具备一定降水补给以及长期系统性工程与民众参与的紧密结合。这一成功案例不仅为中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人进沙退”的实践范本,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毛乌素沙漠的治理成果展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创造生态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