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威胁日益凸显,尤其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和饮食习惯的西化,这一疾病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在这个背景下,了解并预防大肠癌显得尤为重要。
日本女性癌症死亡率中,大肠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这一现象与人们的饮食习惯紧密相连。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结构是大肠癌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随着食品结构的变化,大肠癌在中国也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大肠位于消化道末端,是最易受饮食影响的部分之一。其结构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最容易发生癌症的是直肠和S状结肠部分。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大肠癌的形成并非偶然,它与一系列基因变异有关。例如,“APC基因”的缺乏会导致息肉的产生,“KRAS基因”的活化则会促使息肉的生长。如果这些异常细胞得不到控制,那么体内的警察角色基因——“P53基因”一旦失效,癌细胞的前身就会形成真正的癌细胞,进而浸润组织,形成癌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基因的变异和细胞的失控。这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早期检查来预防和治疗大肠癌。
为了降低患癌风险,我们需要关注一些生活习惯。美国癌症学会推荐的六大项目,经过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多目的追踪研究,得到了广泛认可。
适度的运动,如健走、游泳等有氧运动,能够活化免疫机能,让消灭刚成形的癌细胞的免疫细胞更加活跃。
饮食习惯也是关键。过量食用红肉和加工肉类是大肠癌的风险因素。在肉类调理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致癌物质应避免。建议采用低温烹调方式,如蒸、烫、煮等。
摄取钙质与维生素D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有报告指出,与每天摄入少量乳制品的人相比,每天喝200克以上牛奶的人患大肠癌的几率降低了40%。钙质与次级胆汁酸结合能够消除毒素,维生素D则能提高钙质的吸收,同时与免疫机能密切相关。除了从食物中获取,通过日光浴也能在皮肤中合成维生素D。
防止过胖、不宜过度饮酒、多摄取蔬菜水果也是预防大肠癌的重要措施。值得注意的是,保持顺畅的通便习惯对于维护肠道健康至关重要。改善便秘是根本,因为便秘可能增加肠道坏菌、使食物腐败产生恶性物质,引起肠黏膜发炎。
为了改善通便,除了调整饮食,还需要让主司肠道蠕动的脑部自律神经安定。维生素B1和B5对于保持神经细胞正常功能效果很好。含有这些维生素的食物丰富多样,例如猪肉、糙米、荞麦、大豆以及沙丁鱼乾等。
我建议在睡前十分钟进行腹式呼吸,并在肚脐附近以顺时钟方向进行按摩。这样的动作能够放松身心,对于压力性的便秘或腹泻也有疗效。让我们轻柔地关怀经常被忽略的大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