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是一段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一位名叫王世则的人,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坚韧的性格,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王世则的世界,感受他的传奇人生。
王世则,广西永福人,出身贫寒,但自幼聪颖过人。传说中的太平兴国年间,他曾在白象岩攻读,后考中状元,连续两次殿试都中状元,被誉为“连科状元”。
王世则的才华不仅体现在科举考试上,他的文思也极为敏捷。在太平兴国八年的进士考试中,赋题和诗题都是宋太宗亲自出的。王世则一看便知需作歌功颂德的文章,笔下如有神助,用华丽的词句作赋,歌颂了大宋的光辉前景。由于表现突出,王世则当即被钦点为状元。
除了才思横溢,王世则的公正无私和坚韧品格也令人敬佩。在武成庙的考试中,他认真负责,拒绝任何贿赂和巴结,始终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他随后被选派到谏院任职,期间谏议果断,雷厉风行,享有“铁面王”的声名。
淳化二年,王世则被升为正言右正言,代表北宋朝廷出使交趾。当时的交趾局势较为紧张,王世则凭借自己的胆识和品格成功安抚了交趾首领黎桓。他坚持朝廷的政策,正确执行恩威并用、安抚睦边的原则,以德示人、以理服人。他的正直无私和坚定立场赢得了交趾的尊重,使交趾首领向北宋朝廷俯首称臣。
王世则,一位地理学家与文献记录者,以其深入交趾的之旅闻名于世。他不仅绘制了交趾的详细地图,还将交趾的政治、经济、风俗民情以及山川地理等方面的独特见解整理成文字,向朝廷呈报。他的贡献深得皇帝的赞赏,被誉为“忠清有功”,并和苏易简一同进入史馆,享受朝廷的丰厚礼遇。苏易简是早于王世则一届的状元,能与他同进史馆,足以证明皇帝对王世则的重视。
王世则的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淳化二年九月,他与宋沆、尹等四人一同上疏,倡议早日册立许王赵元僖为皇太子。这场倡议却无意中触怒了太宗皇帝。王世因此被罢免馆职,贬至蒙州(今蒙山)担任知州。至道二年(996年),他又被调任永州知州。其他四人也被贬至南方偏远地区担任知州。
两年之后,随着宋太宗的逝世和新的皇帝的即位,年号改为咸平元年,王世则终于得以。其实,关于皇位继承法,“兄终弟及”的废除,正是宋太宗本人的心愿。他希望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非兄弟。王世则等人提出的恢复“父终子继”的立嗣法,应当符合太宗的心意。为何会引起他的狂怒呢?
这背后的原因,或许与宋太宗自身的历史疑云有关。当年他突然去世,皇位并未按照传统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炅。几年后,为了证明其即位的合法性,太宗提出了母亲杜氏主导禅位、让兄传位于己的说法。尽管如此,宋太宗仍无法完全消除人们的猜疑——他是否有弑兄夺位的嫌疑。晚年时期,太宗变得多疑,不愿臣下谈论立储问题,担心引发对他不利的联想。当王世则等人在关键时刻不识时务地提出立储建议时,自然触怒了太宗皇帝。
尽管王世则学问渊博,一生著述丰富,但在朝廷为他平冤后的几年里,他的著作却“尽皆散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些著作究竟是如何丢失的,至今仍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