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历史长河,我们可以发现,汉族的王朝都有着成熟的文官政治特色,由此得到了后世史家的广泛赞誉。过度崇尚文化、抑制武力的政策,往往导致国家的保守倾向,军力逐渐衰弱,文官集团也可能陷入贪腐的泥潭。尽管如此,这种文官政治对于帝国的稳定、经济发展和文教繁荣仍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宋、明两朝的文官政治中,明朝独树一帜地形成了中枢内阁机制。资深文臣担任阁臣,处理朝廷日常事务,这一体系与现代西方君主立宪国家的内阁制有异曲同工之妙。明朝的皇权至高无上,即便是内阁这样的核心机构,在法理上也无明确依据。即使是被称为“首辅”的首席阁臣,其权力也仅仅是来自皇帝的信任,一旦失去这份信任,便可能瞬间失去一切。
那么,这些阁臣是如何逐渐崛起,成为文官集团的核心和代言人呢?这要从明朝内阁制度的奠基者——“三杨”说起。所谓的“三杨”,是三位杰出文臣的合称,其中杨士奇虽排名首位,但在他们三人中,却是他真正发挥了主导作用。
这三位杰出的文臣在建文帝时期入仕,那时他们只是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草拟诏书等文字工作。其中杨士奇并非通过科举入仕,而是经过举荐得以担任官职,却因其卓越的才能受到朱棣的格外看重,甚至被任命为太子的老师,从此踏上了仕途之路。
作为坚定的成员,杨士奇辅佐朱高炽度过了永乐朝后期的夺嫡之争,顺利助其继位登基。凭借拥立之功以及新皇帝对文臣的亲近信赖,杨士奇为首的文臣在朝中地位日益提高。随着几位皇帝的相继离世,皇权逐渐衰弱,而文臣权力日益增大。三杨领衔的内阁从原本的顾问角色逐渐转变为首相和副相,在保障帝位平稳交接的也拥有了超乎寻常的权力。
“三杨”最显著的政绩是辅佐仁宗宣宗父子,创造了后世史家赞誉的“盛世”。他们在位期间,朱棣时期大大耗损的国力得到了恢复,国内政局稳定、民生富庶、文教昌盛。他们的政策也导致了严重后果。收缩政策导致下西洋终止、大明海权丧失、南洋藩属流失;放弃让明初在中南半岛方向的拓展努力付诸东流;撤并导致大明失去了对东北边境各部的直接控制。这些措施虽然迅速恢复了国家元气,但也留下了无穷后患。明朝中后期的外部局势恶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此。作为文臣典范的“三杨”,对此责无旁贷。
回顾历史,“三杨”及其同仁们的治国策略与智慧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稳定国家大局的也需要审慎权衡各种政策所带来的长远影响。只有兼顾内外、文武并重,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