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饮食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干净,却仍然拉肚子,肚子胀痛,感觉身体被掏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呢?接下来,跟随祛斑宝网小编的脚步,听听专家的解读。
专家告诉我们,医学上根据病程长短将腹泻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通常病程不超过3周,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而慢性腹泻的病程长达数月甚至更久,其病因比急性腹泻复杂得多。可能源于感染性炎症(如结核、菌痢等),也可能源于非感染性炎症,如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肿瘤、代谢、内分泌紊乱以及功能性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也可能是慢性腹泻的罪魁祸首。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不让它成为健康的隐患。
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揭示,在我国经济发达城市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过去一些被认为主要出现在欧美国家的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在我国也屡见不鲜,且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种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日益全球化有关,也可能与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有关。
炎症性肠病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但青壮年最为多见。最近,青少年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主要是因为IBD病变部位主要在肠道,直接影响机体营养物质代谢及吸收,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临床上,有些看上去只有十一二岁的IBD病人实际上已经近二十岁了。炎症性肠病的症状包括脐周或下腹部疼痛、腹胀、大便性状及次数异常等。轻者每天解糊状便2~4次,重者解脓血便甚至鲜血便,次数可达10~30次。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发热症状,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全身毒血症、水、电解质失衡等症状。虽然炎症性肠病为终身性疾病,但它具有间歇性缓解的特点,因此有些人会误以为服用了黄连素或抗生素就能“治好”该病,从而忽视了那些潜在的危险信号,耽误了诊断和治疗。
炎症性肠炎一直是西方国家消化病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也受到我国医学专家的关注。针对其复杂的病因,如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因素等,应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法。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镇静,饮食应柔软、少渣,少食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特别是要避免食用牛奶和乳制品。药物治疗是重要环节,严格遵循医嘱定时定量服药是首要原则。常用药物包括柳氮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制剂、肠道菌群调节剂、激素及免疫调节剂等。如出现穿孔、瘘管、大出血、梗阻等严重情况则需要外科治疗。
祛斑宝网小编提醒您,要密切关注自己身体的信号并正确对待。只要做到这些,就一定能摆脱拉肚子的困扰。要获取更多关于拉肚子的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