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幕,试题评析权威解读
随着全国高考的结束,关于语文和数学的试题难度及创新之处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中国考试》杂志微信公号近日连发两篇文章,对今年的高考进行了全面且权威的评析。
针对语文科目,今年的高考共有十套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了五套试卷,并且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和江苏等地也各自命制了一套。文章指出,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从素材选取、试题设计等方面综合把控难度,稳中求进。
在素材选取上,试题注重选取学生熟悉的材料,如论述类文本中涉及的家庭问题、学生熟悉的《古文观止》等。不回避热点话题,如疫情防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备受学生关注的内容也被纳入高考作文题中。试题还注重从日常生活取材,如体育运动、噪音控制、食物消化等,均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
在题型和考查点上,全国I、II、III卷基本保持一致,新高考I、II卷则根据新高考适应性测试进行了合理调整。在情感色彩上,试题材料强调情感中正平和、色彩明快清新,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友好、乐观积极的情绪。
而对于数学科目,今年的命题坚持科学调控试卷难度,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采用“低起点、多层次、高落差”的调控策略,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体现了选拔功能。
新高考语文卷的改革也备受关注。新高考语文卷在试卷结构布局上更为均衡,将不同类型的阅读调整为现代文阅读Ⅰ和现代文阅读Ⅱ,与现实生活中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对接。增加设置主观题,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
今年的高考语文和数学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和创新。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照顾了学生的考场心情。作为高考内容改革的一部分,这些变化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选拔出更优秀的人才。随着新高考的逐步落地,相信未来的高考会更加完善,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文章首先明确了过渡时期的数学科考试所依据的《新高考过渡期数学科考试范围说明》。这一阶段的考试设计紧扣实验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2017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公共内容,凸显了考试对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视。为了适应新高考的特点,考试内容改革也注重高校对人才的选拔要求以及数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题型和试卷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新高考卷引入了多选题和结构不良试题等新题型。多选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空间,更能体现选拔功能;结构不良试题则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和策略选择。试卷结构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其中解答题取消了选考题,全卷总题量为22题,使得考试内容更加全面且富有挑战性。
在抗疫主题全面进入今年高考的背景下,数学试题也不例外。一些试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突出数学和数学模型的应用。这些试题不仅涉及数学知识的运用,还涉及学生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于志愿者工作的理解和应用等。这些试题都体现了对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
除此之外,高考题目还涉及其他社会热点,如“新基建”和空气质量状况等。这些试题引导学生从多个文本中获取相关信息,加大对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力度,同时也考查学生对概率统计基本思想、基本统计模型的理解和运用。
新时期的数学高考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考试模式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提供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