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之时,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日子——“世界病日”。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北京帕金森病友会共同主办的“携手健康?共筑希望”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关注。在这场活动中,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张振馨,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严峻的事实。
在中华大地上,帕金森患者的数量已达惊人的200万,占据全球患者总数的一半。尤其在北京这座繁华都市中,就有三万帕金森老人与之抗争。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个数字随着老龄化人口比重的不断攀升,仍在不断上升。帕金森病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大杀手。
帕金森病被誉为“慢性癌症”,是一种让病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致残性疾病,其危害程度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陈彪教授强调,尽早识别帕金森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出现手脚抖动、动作笨拙迟缓、走路姿态异常、表情呆板如“面具脸”、肌肉僵紧等症状,应高度警惕,尽快寻求专家诊断。
张振馨教授进一步指出,帕金森病是一种“高文化病”,具有高教育背景的人得病率相对较高。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往往已经患病多年,甚至长达3-8年之久。这是一个高隐蔽性的疾病,常规的体检往往无法确诊。预防帕金森病应从年轻时开始,尤其对于有帕金森家族病史的人,更应该提高警惕。
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据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海波教授介绍,左旋多巴类药物仍是治疗帕金森病最有效的药物。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对此,患者不必过于恐慌,只要听从医生建议,合理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利大于弊。
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的张建国教授介绍了目前先进的帕金森病手术治疗方法——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通过植入体内的电刺激器发放弱电脉冲,刺激相关的运动控制神经核团,从而消除帕金森病的症状。这一治疗方法为许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更令人欣慰的是,张振馨教授透露了一个好消息:预计7月份,治疗帕金森病的基本药物都将纳入医保,包括国外的先进药物。这将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北医三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杨志杰则呼吁,希望能更多地考虑到帕金森病人的实际困难,延长病人拿药的周期,从两周延长到一个月,这将为这些行动不便的患者减少很多麻烦。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的医疗环境,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