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之下,我们渴望呼吸清新空气,然而现实的空气污染问题却不容忽视。污染的根源在于庞大的排放量,若不采取行动,污染将不断重复出现。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呢?
降低燃煤污染、机动车污染和工业污染,减少工地扬尘,这些都是目前提出的治理方案。实施起来并不容易,每一项都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以降低燃煤污染为例,虽然《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已经提出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要求,北京也率先垂范要告别大烟囱大锅炉,但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再如机动车污染控制,尽管北京已经实施了严格的国五油品标准,并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但油品升级和强大的公交系统建设仍然滞后,汽车保有量过快增长的问题依然严峻。要控制这一趋势,不仅需要在发达地区限号,更需要整个汽车产业为之付出环境代价。
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强化源头管理。即便北京的产业升级初见成效,周边省份的产业仍然粗放,联防联控和产业发展上的齐头并进至关重要。要想打赢PM2.5这场战争,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有革命性转变,工业生产必须在严格的环境管制下进行,工业布局也必须远离城市。
这些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日之功。虽然空气治理形势十分严峻,但近年来我国在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生态工程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人们对空气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我们需要正视并解决深层次的问题。
令人振奋的是,发展思路正在转变。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都开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那些曾经拼资源、拼消耗的地区,如河北邢台、山西武乡、甘肃兰州等,也正在推进绿色转型,关停搬迁污染企业、减少煤烟型污染、加大植树造林等举措的实施,展现出了希望与未来。只要我们积跬步,终会走向千里的远方。
面对空气治理的深层挑战,我们既要有信心,也要有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那片我们深爱的蓝天,为了呼吸上清新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