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晴空万里或细雨绵绵的日子里,92岁的素英阿嬷总是乐于出门散步。她的步伐,虽然不像年轻人那样矫健,却有着属于自己的节奏。每当阳光洒落,她便会踏上旅程,有时是拜访居住在台南市不同角落的三个女儿,享受亲情的温暖;有时是迎接住在高雄的妹妹,她们相约在府城,一同品味地道的小吃。每逢周六,她总会与一群年纪相仿的友人相聚在安平老街的大榕树下,共享午餐时光,交流岁月的故事。
素英阿嬷的生活仿佛一部公车时刻表,每一班公车都载着她的回忆与期待。她穿着精致而时尚的衣裳,银色的卷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尽管左大腿关节的退化让她行走有些不便,但她始终坚信,出门走走是对身心最好的慰藉。在她看来,生活不应被疼痛和困难所束缚,而是要在行走中找寻生命的活力。
这位慈祥的阿嬷告诉我们,走路不仅仅是行走,更是健康的晴雨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从老人的行走速度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他们是否面临早期失能、失智的风险。对她而言,"走出去"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对抗岁月的方式。
行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对于老年人来说,每一次步伐都需要神经系统的精确协调。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细胞逐渐减少,行走所需的神经控制与协调也会变得不那么顺畅。老年人行走速度的平均值应该大于每秒1公尺。那些行走速度较慢的老年人,不仅生活质量可能受到影响,其存活率也可能较低。
素英阿嬷的故事,提醒我们关注老年人的行走速度,这也许是评估他们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康健杂志》的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受访者认为老年人行走速度变慢是正常的,但这其实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警示。造成老年人行走速度变慢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平衡感、关节疼痛、肌肉无力等等。甚至,行走速度慢也可能是失智症的警讯。
为了了解家里长辈的行走速度,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5公尺步行测验”。这个测验就像用年龄、性别、抽烟习惯、身体质量指数等指标去评估疾病风险一样,是一种简单而经济的方法。只需要一个计时器和一条可以标示距离的走道就可以进行。
在岁月的长河中,素英阿嬷用她的步伐告诉我们,生活虽老,但心不老。她的每一步,都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让我们陪伴他们,一起走出岁月的风采。摘自天下杂志出版的《牵爸妈的手—自在到老的待办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