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个体因素方面,结石的形成与代谢异常紧密相关。尿路结石大多由人体代谢产物构成,尿液内的成分如钙、草酸、尿酸和胱氨酸等,一旦这些物质在体内的浓度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形成结石。具体来说,草酸钙结石与多种代谢问题有关,如高钙尿症、高草酸尿症、高尿酸尿症以及低枸橼酸尿症。磷酸钙结石则主要归因于尿液的PH值升高,而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则分别由尿液偏酸和特殊的代谢疾病引起。
除了代谢问题,局部因素也可能导致结石形成。泌尿系统的一些局部病症,如尿路感染、尿路梗阻和尿路异物等,都可能引发继发性结石。感染会使尿液PH值升高,进而形成磷酸铵镁和碳酸磷灰石等结石。尿路梗阻则使尿液浓缩,促使成石物质沉积。尿路中的异物也可能吸引成石物质,形成结石。
环境因素对结石形成也有重要影响。气候因素中,高温高湿环境会导致人体水分流失增多,尿液浓缩,易形成结石。饮食中水分摄入不足、高蛋白饮食、过量钙质摄入以及缺乏维生素A和B6等,都可能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D的长期摄入,以及一些磺胺类药物,都可能诱发结石形成。
尿路结石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肾脏、输尿管或膀胱里的“石子”不仅会引起疼痛、血尿,还会引发尿路感染。如果这些“石子”长期阻塞泌尿道,甚至会导致肾积水,肾功能也会受到损害。尤其是老年人,由于骨骼脱钙和骨质疏松,大量钙质进入尿液,增加了尿内钙含量,容易诱发尿结石。
尿路结石是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大约4至5人中就有1人患病。尽管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复发率高,但近十年来治疗方法有了迅速发展,90%以上的尿路结石不再需要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
诊断尿结石,最常用的方法是B超检查,可以发现0.3mm以上的结石。技术熟练的医务人员还可以利用B超检查全泌尿系的结石,直观、方便、无创伤。x线腹平片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泌尿系结石,但对于阴性结石则无法看到。对于可疑的输尿管结石,x线造影(静脉肾盂造影IVP)可以判断是结石还是狭窄。如果上述方法无法明确诊断,可以考虑使用CT结合三维立体重建,这种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结石梗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