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宁静的午后,一个关于青少年误将足底疣当作鸡眼的故事在人群中流传开来。故事发生在高雄,一个年仅十九岁的少年,偶然发现自己的左脚底出现了几个表面略显黑色且粗糙的硬皮丘疹。由于对这些丘疹缺乏了解,他误以为这是鸡眼,于是自行购买了鸡眼贴布进行治疗。病情并未好转,反而出现了更多的病灶。经过医生的诊断,这些丘疹实际上是病毒疣,经过三次冷冻治疗后,大部分病灶得以消失。
提到足底长丘疹的问题,人们往往容易与鸡眼混淆。实际上,鸡眼是由于皮肤长期受到过度摩擦或压迫而引起的自我保护反应,并不具备传染性。而病毒疣则是由人类乳突病毒(HPV)感染导致的皮肤异常增生,具有传染性。这种病毒可以通过皮肤微小伤口进入表皮细胞内,伴随表皮细胞一起增生后,从病灶表面发布,直接或间接感染其他处皮肤。
在闽南地区,人们将病毒疣俗称为“鱼鳞赘”,这个名称的由来可能与观察到常接触鱼的人容易长病毒疣有关。实际上,常接触鱼尤其是需要杀鱼的人,由于手上常有伤口且病毒喜好潮湿的环境,确实比一般人更容易长病毒疣。而在外省族群中,病毒疣则被称为“瘊子”,也有“母瘊生小瘊”的说法,表明人们已经注意到病毒疣具有传染性。
这位高雄的少年所患的蹠疣是病毒疣的一种常见类型,长在脚底,常常与鸡眼混淆。由于脚底经常处于踩踏状态,蹠疣通常侵犯较深,需要较长时间或多次治疗。医生指出,面对病毒疣治疗时,患者需要耐心接受治疗至痊愈,避免复发。千万不要自行削薄剪除病灶或用手抠病灶,这样不仅无法清除干净,还可能散播更多病毒。
那么哪些人更容易感染病毒疣呢?医生列出了四大族群:一是肢体彼此接触频繁的人,如孩童及年轻人;二是工作常接触水、易使皮肤有小伤口的人,如市场摊贩、餐厅员工、工人;三是皮肤屏障功能不好的人,例如异位性皮肤炎患者;四是免疫力低下、身体抵抗病毒能力较弱的患者,例如艾滋病患者或在服用免疫抑制剂的病患。
医生还提醒说,虽然病毒疣有时可能自行痊愈,但当发现疑似病灶时,仍建议及时就医并与医师讨论治疗。这样可以防止病情恶化以及避免成为病毒散播源。这个故事和医生的提醒都是由网友投递的,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或者值得分享给您的朋友和家人,请不要犹豫地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