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一个深入的解剖结构话题
肺气肿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解剖/结构术语。它是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慢性肺部疾病发展的产物,是肺组织终末支气管远端部分的膨胀和过度充气导致的。这个过程涉及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使得肺组织弹力减退,容积增大。由于其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故被称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在我国的发病率大约在0.6%-4.3%之间。
在中医学领域,肺气肿属于“肺胀”范畴。这一病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出现。《灵枢·胀论》篇中提到:“肺胀者,虚满而喘咳。”指出肺胀的主要症状是肺部充气、虚满,并伴随喘咳。《灵枢·脉经》篇进一步详述了肺胀的病理表现。而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详细描述了本病的主症为“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并指出此病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复感外邪而诱发。
病变始于肺,继而影响脾、肾,后期甚至累及心。其病理因素包括痰浊、水饮与血瘀,三者互为影响,兼见同病。治疗过程中需掌握好各个时期的用药尺度,兼顾标本。患者还需配合呼吸吐纳等身体锻炼,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摄,才能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由于肺气肿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病程长且经常反复发作,治疗难度较大。如治疗不当,可能出现喘脱的危象。在缓解期,治疗应以扶正为主,提高抗病毒能力,并重视原发病的治疗,尽量减少发作。而在发作期,则需要针对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治疗。
对于肺气肿患者来说,除了医学治疗,生活的调养和日常的呼吸锻炼也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患者都需要被理解、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这一长期疾病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