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家长们对孩子的宠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们采取的教育方式往往以宽容和宠溺为主,甚至在孩子不听话时,也倾向于用哄的方式来解决,很少真正去惩罚孩子。对于那些任性且屡教不改的熊孩子来说,有时候,适当的惩罚是必不可少的。
“哄”并非万能之策。
近年来,“赏识教育”的思潮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给家长们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混淆。许多家长不论孩子做了什么,都习惯性地给予赞扬和赏识,比如常说的“你真行”、“你真棒”。这种无差别的赞扬有时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无故打人,家长却不去严厉批评,反而要给他鼓掌,这究竟是在帮助孩子还是在误导他呢?更甚者,如果孩子昨天打了两个人,今天只打了一个,家长便以此为进步而给予赞扬和鼓掌。这种“哄”的方式实则是在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赏识呢?赏识应该是对孩子才能或作品的认可和赞扬。对于那些经常欺负人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和纠正,而不是无休止的鼓励和纵容。提倡“赏识教育”的人认为,鼓励可以让孩子逐渐改掉错误行为。这种无视问题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并无不妥,甚至可能加剧问题。
家长们需要明确一点:单纯的鼓励和哄并不是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甚至有时并不适用。对于任性的孩子,适当的惩罚和纠正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让他们明确行为的界限和底线。
毕竟,每个孩子都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和后果。而家长的角色,应该是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而非一味地溺爱和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