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井陉县第一幼儿园的招生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的热议。每年一次的招生季,幼儿园竟然要求家长提供工资流水,这似乎与我们平常的认知大相径庭。让我们深入了解事件的背景。
这所幼儿园主要针对县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子女进行招生。在发布的招生公告中,家长被要求提供自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的银行工资流水明细。园方解释此举是为了核实家长的身份信息,避免有人通过伪造证明来占用入学名额。这一做法立即引发了争议。
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隐私权问题。工资流水作为个人敏感信息,其公开和分享被部分家长认为是对隐私权的侵犯。他们表示,即使是对亲朋好友,也不愿透露自己的收入情况,更何况是交给一个教育机构。其次是招生的公平性。由于该幼儿园的招生范围限定为特定群体的子女,有人认为这实际上是将公立教育资源定向分配给特定群体,违背了教育的普惠性原则。最后是法律合规性问题。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任何组织都不得非法收集和使用他人的个人信息。幼儿园的这一做法显然超出了必要信息收集的范围。
当地教育局对此事表示,幼儿园的招生规则是由其自主决定的,教育局暂时不会介入调整。但如果核实身份的方式确实存在问题,教育局会派员协助改进。事实上,类似的事件并非只在井陉县发生。比如西安浐灞生态区也曾要求随迁子女家长提供工资流水,同样引发了争议。
舆论对此事持不同的看法。有人支持幼儿园的做法,认为工资流水能有效防止虚假证明,确保招生的真实性。也有很多人批评这种做法,认为它暴露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使公立幼儿园变相成为“机关专属”,加剧了社会的阶层固化。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很多人的收入受到了影响,此时要求提供工资流水无疑给家长增加了额外的压力。
针对此类事件,专家建议公立幼儿园采用更为公平的分配机制,如“就近入学”、“摇号”等,减少定向招生引发的争议。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确保其招生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平原则。
虽然幼儿园要求家长提交工资流水是为了防范造假,但这一做法确实存在侵犯隐私、加剧教育不公的风险。公立教育机构在设立规则时,必须平衡效率和公平,避免过度依赖行政化的筛选手段,真正做到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