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消息,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数呈现上升趋势。对此,微微健康网进行了深入探访。究竟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的增加是否意味着药品安全性问题严重呢?
专家明确指出,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俗称“副作用”。这并不意味着药品本身不合格。任何药品,无论其疗效如何,都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的增加并不等同于药品安全性问题严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的颜敏副司长对此进行了详细解释。她指出,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的特性,而对其进行监测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药品的信息,了解药品的风险。通过监测还可以为药品的评价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使监管决策更加准确,风险更加可控。
事实上,很多发达国家都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那么,如何做到安全、合理用药呢?专家给出了建议。对于抗感染类药物,必须经医生处方使用,并在使用前详细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和过敏史。在给药途径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口服给药,避免高风险静脉注射。
专家还特别强调了合并用药的重要性。合并用药虽然普遍且必要,但如果不科学或过多或盲目地合并使用药品,就可能带来安全隐患。患者和医生都应主动抵制不合理的合并用药。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是新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实施的第一年。在这一年里,全国各大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负责相关监测工作。新建设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络系统也开始试运行,使得在线报告单位不断增加,监测数据的总体质量和可利用性也不断提高。
基于这些监测数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存在安全性隐患的药品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例如,发布药品安全警示信息,要求企业修改说明书、进行风险提示等。对于部分企业的个别品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偏高的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约谈相关企业,要求认真查找原因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颜敏副司长表示,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内经济发达省份和欠发达省份发展也不太平衡,但我们一直在进步中。避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增多,需要医生和患者做到安全、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