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了丰富的养生知识,这些智慧结晶源于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并滋养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养生理念确实需要更新和完善。
任何理论知识都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才能发挥指导意义。当社会历史背景发生变化时,相关的知识体系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我国传统哲学文化宝库《易经》中的损卦,强调了“与时偕行”的哲理,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自身。
说起这些调整,具体应从社会历史背景的变迁入手。
我国汉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与西方渔猎游牧民族有所不同。由于耕地集中在地主和贵族手中,大多数百姓只能租种土地,并承担繁重的地租、皇粮和徭役。在战乱和天灾时期,百姓生活尤为艰难,往往靠野菜甚至树皮度日。
古人因劳动工具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常常能量摄入不足。过度劳累以及食用霉变食物导致的疾病频发。我国自古就有秋冬进补的养生习惯,流传最广的便是吃补药和补品。
我国也是容易缺盐的民族。古代百姓因体力劳动繁重,出汗多,身体对盐的需求量大。由于生产运输能力有限和贪官的盘剥,我国大部分百姓对缺盐十分敏感。
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很多地区都有酗酒的习惯。中医将酒列为百药之长。酒的应用必须适量,对于身体虚弱、气血瘀阻者有一定作用。但在现代社会,过度饮酒已成为一种恶俗,造成了很多健康问题。
古代百姓因食物资源匮乏,即使食物发霉也不舍得丢弃,导致食物中毒频发。受中药相克影响,人们将其归结为食物相克所致。
传统食疗秘方在民间广泛流传,起源于中医药食同源文化。虽然中医及中医药学起源于祖先对生物学的最早认识,但现在科学对其中的一些原理还无法解释。传统中药和食疗必须经现代科学研究,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人体生病的原因机理复杂多样,每个人的身体素质状态各异,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即使食疗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民间流传的食疗配方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很多食疗配方缺乏科学理论依据和营养搭配原则,偏信食疗甚至会延误病情,造成营养失衡。
现在时代背景和古代截然不同。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运动量减少,饮食中能量和脂肪摄入增多。我国菜系普遍含盐量高,且烹调方法以油炸、烧烤、烟熏等不健康的方式为主。而长期过量饮酒是40%肝硬化死亡人群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食物相克的问题,经过临床试验证实是古人错误认识的结果。
我们传统的养生知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许多理论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但在当代社会环境下,必须站在科学验证的基础上传播,提出适合当代社会特点的饮食结构特点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用现代的高科技水平对营养、健康的新认识来指导大众,矫正那些误导性的健康知识。让真正有益于大众的健康知识为我们的国民健康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