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老文明之名:“炎黄子孙”的肤谜
你是否曾听过那熟悉的旋律:“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每当这首歌曲响起,身为黄皮肤的我们——“炎黄子孙”,都会感到无比自豪。对于中国人肤色的真实颜色,历史上却有一段颇为曲折的认识过程。
曾经有一位德国旅行家,在游历中国之后却产生了困惑。他发现中国人的肤色并不如人们常说的那样黄得深沉,反而更多的是带着淡淡的褐色,甚至有许多中国人的肤色白皙如玉。这样的发现让他感到失望,因为这与他所认知的欧洲人肤色差异并不大。
那么,中国人究竟是不是黄种人?如果不是,他们以前的肤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而肤色的定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据历史资料显示,早在18世纪下叶,西方学者根据世界各地的人类样本资料,以肤色为标准将人种划分为“白、黄、棕、黑”四大类。自此,中国及日本等国被归入黄种人之列,而这一学科被称为“人类学”。
深入研究世界历史我们会发现,从13世纪开始,我们一直被西方人描述为“白皙的人”。这一描述可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略见一二。在18世纪下叶,随着欧洲种族歧视论的兴起,黄色肤色的定义发生了改变。这一理论被后人称为“黄祸论”,其产生的根源在于欧洲人对蒙古帝国的深深敌意。
众所周知,蒙古人拥有暗黄色皮肤,而中国与蒙古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当欧洲崛起后,这种“黄祸论”的风潮愈演愈烈。德国画家为此还专门创作了一幅版画,《黄祸图》中一位徒手持圣物,与象征中国的长龙和大佛隔海对峙。
当这股风潮波及亚洲时,日本率先提出了抗议。他们并不认同自己是黄皮肤,认为自身的肤色并不比欧洲人要黄。他们指出这种划分是一种偏见、一种政治概念,甚至是一种歧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当大清朝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未觉得有何不妥。反而觉得这与中国的文化相符,因为在清朝人的眼中,黄色是尊贵的颜色,黄皮肤更是被理解成高贵民族的象征。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种族认识的深化,这种带有偏见的种族划分逐渐被人唾弃。特别是美国学者在《西方人是怎样制造黄种人的》一书中明确指出,欧洲所谓的“人类学”其实是一种伪科学。“黄种人”已被生物学归纳到白色人种之中,“黄种人”这一词汇也被西方所删除。
如今,“黄皮肤”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尽管在某些地方仍存在着“种族歧视”的现象,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发展,也不妨碍我们继续传承自古流传的美名——“礼仪之邦”。我们自豪地宣称,我们的肤色是历史与文化赋予我们的独特印记,是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