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波士顿市哈佛医学院的生物学家马蒂亚斯·纳伦多夫博士对重症监护室的紧张工作环境对住院医师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当这些医师身处极度压力的环境中时,他们的生理反应引起了纳伦多夫的注意。他发现,医师在压力最大的时候,采集的血样中显示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水平显著上升。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特别是要查明压力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是否存在未知的联系,纳伦多夫博士开始了一项针对老鼠的实验。
在这项实验中,纳伦多夫博士模拟了紧张的医院工作环境对老鼠产生的压力。这种压力持续六周的时间,包括让老鼠置身于倾斜的笼子中、快速地在黑暗与光照之间切换以及不断地改变其居住环境等。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的老鼠相比,承受压力的测试组老鼠与面临压力的医师有着相似的生理反应——血液中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水平都有所上升。
这一发现引起了研究团队的极大兴趣,他们开始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内在机制。众所周知,长期压力会导致血液中一种名为去甲肾上腺素的激素浓度升高。纳伦多夫发现,去甲肾上腺素与干细胞上的一种叫做β3的细胞表面受体蛋白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改变了的化学环境,从而激活了由干细胞产生的白细胞的活性。
纳伦多夫解释道:“压力可以唤醒这些免疫细胞。在面临危险时,如可能受伤的打斗,白细胞数量的增加是身体的自然反应。长期压力的情况下,并没有实际的危险需要应对,但却会引发类似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健康问题。”
最近,纳伦多夫的研究团队在《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长期承受压力的老鼠更容易出现类似于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并引发心脏病或中风的斑块。当科学家们阻断了β3受体后,压力导致的危险斑块明显减少,且这些斑块中活跃的免疫细胞水平也有所下降。这一突破性的发现确认了β3受体在压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键联系。
这一发现引起了其他研究者的关注。加州圣迭戈市拉霍亚过敏与免疫研究所的生物学家林恩·赫德里克表示,这项研究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新型药物开发提供了直接的线索。“β3受体在调节引起的应激诱导反应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赫德里克说,“如果能针对该受体开发药物,那将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心脏病学家托尔认为,这项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直接评估病人罹患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我们或许不再需要询问关于压力水平的四个问题,而是可以通过检测白细胞计数来直接了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水平。”托尔说。这项研究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诊断工具,也为未来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应对心血管疾病,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开辟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