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我们迎来了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深刻而有力:“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消除歧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省传染病医院),倾听患者与医务人员的真实心声。
在艾滋病的世界里,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正打着点滴的李勇(化名),表情平和而坚定。这位28岁的年轻人,因一次偶然的胃部不适,被诊断出携带艾滋病病毒。他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从高中时期对自我性别定位的困惑,到大学期间与多名男性的亲密接触,他的故事引人深思。
在河南省传染病医院,男同性恋感染者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加。中西医结合感染科负责人发出警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更多人的生命将受到威胁。医院为此在原有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感染科,以应对日益增长的住院人数。
在这里,有一群特殊的护士,她们在艾滋病区工作,面对外界的不解和歧视。小张是其中的一员,她在艾滋病区工作了三年,对于工作环境一直保持沉默。她深知,只要掌握了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工作环境是安全的。社会的流言和误解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谈及个人生活,小张充满担忧:她希望男友能够理解并支持她的工作,但担心最终会失去这份感情。
专家强调,知识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最近,有媒体报道由南开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培植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艾滋病新疫苗已完成一期临床试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了解艾滋、防范艾滋的关键仍是防艾知识的普及。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时刻,让我们再次强调: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消除歧视。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让我们用心倾听,用爱拥抱,为创造一个无艾的世界共同努力。“知识,是预防艾滋病的最强大武器,关怀艾滋患者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院长刘宝琴,以其深沉而坚定的声音,传递着对艾滋病的理解。她解释道,艾滋病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其传播途径却十分明确,主要有三条路径:性接触、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日常接触,无需过分恐慌。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同进餐,甚至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等日常行为,都不会引发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病毒并不会通过普通的社交活动、公共设施如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浴池等途径传播。
让我们深入理解并传递这一信息,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与误解。因为,每一个艾滋病患者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关怀与理解。他们的身体需要治疗,心灵更需要温暖。刘宝琴院长的言辞中充满了坚定与关怀,她不仅是一位医疗专家,更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者。
让我们携手,以知识的力量,为艾滋病患者带去希望。让我们用理解和关怀,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友善的社会环境。我们也要积极传播正确的防艾知识,让更多人了解艾滋病的真实情况,共同为防控艾滋病贡献一份力量。因为,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最终战胜这一全球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