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周厉王与荣夷公之专利制度:一场王权与民利的博弈
你是否听过周厉王与荣夷公的专利制度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历史迷雾,其中的深意。
在远古的时代,四大国公——周、召、毕、荣,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到了周厉王时期,荣夷公以其独特的专利制度,走进了历史的舞台。
何为专利制度?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技术专利,而是将所有的自然资源——山林川泽,全部归为周天子所有,禁止平民涉足其中谋生。简单来说,就是让周天子独享天下之利。这一制度似乎迎合了天子的期望,深受厉王的喜爱。
这一制度却是对周朝分封制度的严重挑战。分封制的核心在于分利,而专利制度的核心则是集权。这种与民争利的做法,无疑会激起诸侯和平民的反抗。就像芮良夫劝谏厉王所说:“天地万物应是人们共有的,如果一心想要独占,必将给天子带来大难。”
厉王并未听取这些忠告,反而重用荣夷公,推行其专利制度。这一制度本身,与秦汉之后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概念相似,但在这个时期却并未成功实施。因为它与国家的根基——分封制度相冲突,而在那个时期,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是依靠自然资源生存的。将所有的资源利益收归天子所有时,应该给那些被剥夺生存依靠的平民指出一条活路,而不是把所有的路都堵死。
随着这个制度的推行,厉王遭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非议。召公也担忧地说:“国人都快承受不了这项政令了。”厉王并未反思,反而采取极端手段压制国人。他找来一个巫士,监视国人,举报那些非议天子的人。结果导致国都的人人人自危,形成了“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局面。
尽管这样,非议天子的人确实少了,厉王看到这样的结果颇为得意。但召公却更加担忧,他对天子说:“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治理人民应该让他们安乐,而天子应该从其中听取建议,不让人讲话,这嘴又能堵多久呢?
最终,如召公所料,三年后国人发动叛乱,袭击了厉王。厉王出逃至“彘”地,而他的太子静则在召公的庇护下逃过一劫。此后,国中无天子,由召公和两位大臣共同执政,号称“共和”。
厉王在彘地去世后,太子静在召公家中长大,后来被二公立为宣王。这一段历史告诉我们,过度的集权并不能带来长治久安,反而可能引发民众的反抗。而召公的明智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权力与民众之间,如何寻找一个平衡点的重要性。
周厉王与荣夷公的专利制度故事,是一场王权与民利的博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权力的盲点,也看到了民生的不易。希望我们在今天的社会中,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找到一个更加合理、公平的治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