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饮食用药安全,无疑是天大的事。现实情况却让人忧心忡忡。在广大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力量的薄弱与监管任务的繁重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尤其是在县以下的农村地区,这一问题更是尤为突出。目前,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设置只到县一级,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监管能力普遍不足。以甘肃平凉市华亭县为例,全县下辖101个行政村,人口达18.4万,而食品药品监管局仅有19名工作人员,平均每万人仅有1名监管人员。更令人担忧的是,全县没有一所食品药品检验技术机构,缺乏快检车和快检设备。这样的状况无疑让农村地区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堪忧。
这种困境并非仅限于甘肃华亭县。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大量劣质食品药品被销往农村,农村已经成为假冒劣质食品销售的集散地。那些国家禁止销售的假劣食品,如每块仅售1元的名牌巧克力、胀袋漏水的果冻、霉变的辣条等,虽然在城市中已经难觅踪迹,但在农村地区却屡见不鲜。这些危险的食品主要危害的是儿童等弱势群体,而假劣药品更是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农村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沦为了“消废者”。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监管的空白。虽然城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但在农村地区,监管力量往往难以触及,存在明显的“监管盲区”。甚至在一些地区,农村消费者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甘肃平凉华亭县采取了一种名为“一专三员”的做法,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经验。在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界定执法监管与社会监督的功能定位,建立监管与社会监督相互补充、相互依托的综合治理机制。通过借助社会力量,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监管模式,实现监管服务的均等化,从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
通过“一专三员”的社会力量监督,县级食品药品监管局可以将有限的专职监管力量投入到重点监管环节,如涉药单位如药品生产、批发企业、医疗机构等。“一专三员”构成了一张自上而下的网络,发挥了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让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对基层农村的情况了如指掌,从而实现有效的监管。
在监管机构硬件缺乏的情况下,“一专三员”模式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对待农村食品药品市场这块“监管盲区”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平凉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食物中毒和药害事件。从甘肃平凉华亭县的个例来看,“一专三员”模式显示出了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我们应该积极推广这种经验,确保农村消费者不再沦为“消废者”,而是能够享受到安全、健康的食品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