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事业单位养老改革:财政兜底的底气何在?
随着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制度的改革提上日程,关于资金来源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担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缴纳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是否可靠?是否真的存在所谓的“不差钱”现象?对此,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员工在养老缴费上的不同之处。
要明确的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和养老缴费来源于国家财政资金,而企业人员的工资和养老缴费则来源于企业资金。这意味着,无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是否缴纳养老保险,国家财政都会兜底保障他们的养老金发放。从根本上看,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障是有充分保障的。
关于个人缴费的问题,有两个可能的方案。第一个方案是在现有工资水平的基础上,按照工资的8%进行缴费。虽然这样的政策可能引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之间的思想波动,但总体判断,相关部门出台此类政策的概率较小。第二个方案则是涨工资的同时缴纳保险,对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来说,等于工资没有变化,但对于国家财政来说,这笔钱只是从左口袋挪到了右口袋。
对于单位缴费的问题,如果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像企业一样按照工资总额的20%缴纳,将会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对此,笔者认为财政无需承担这部分费用。实际上,企业的“个人账户”或“单位账户”早已名存实亡,即使没有这些账户,也不影响企业退休金的发放。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同样如此,不设这个“账户”也不会影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来源。
有学者担忧“账户空转”并提出需要补交资金来“做实账户”,但实际上并不需要真正增加财政支出。即使财政能够拿出这笔钱,放在所谓的“账户”里也可能会被挪用。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并不需要国家财政总体真正增加支出,只不过需要重新划分资金分配和发放途径。
目前,一些事业单位试点“新人新办法”,即新进人员缴纳养老保险,原有员工则不缴。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维护现有的事业单位养老体制不变,使得改革变得遥不可及。这种过渡方式可能会在单位内部制造新的矛盾,引发一系列问题。从长远来看,这种过渡方式是否可行还需要进一步和评估。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的实质并不需要国家财政总体真正增加支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只不过是资金在财政部和人社部之间的重新分配和发放途径的变化。我们应该对改革持乐观态度,相信国家财政能够保障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资金来源。也需要深入和研究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