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驰”(GUCCI)这一享誉全球的高端品牌,在深圳这座中国的经济特区却引发了一场关于员工待遇的争议浪潮。
据前古驰深圳旗舰店的多位员工透露,他们在工作中面临严苛的束缚和不合理的管理规定。令人震惊的是,门店对员工竟然设置了超过百项的行为规范,其中包括对员工生理活动的严格限制——喝水需向上级申请,上厕所的时间被严格压缩在五分钟内。更令人愤慨的是,怀孕的员工因劳动强度过大而流产,售货员工被迫承担保安职责并承担货物丢失的赔偿风险。甚至在员工更衣室,监控探头的存在成为了对员工隐私的公然侵犯。这些爆料引发了公众对于劳动法的广泛关注和深思。
近年来,不仅仅是在古驰这一品牌,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的独资或合资企业、门店频频爆出侵犯员工权益、违反劳动法的丑闻。这些丑闻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反映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家乐福等零售企业,还是戴尔等IT企业,甚至是苹果公司的代工厂也未能幸免。这些企业的侵权行为包括无报酬加班、非法限制员工自由、侮辱员工人格等。
这些国际品牌在中国面临的困境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何这些品牌在本土和其他发达国家鲜有类似丑闻,而一到了中国就频频出现问题?难道真的是“橘逾淮为枳”吗?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无偿加班还是超时工作,无论是粗暴的管理还是侮辱性的安检,这些丑陋的违法用工现象在中国许多地方工厂中普遍存在。外国品牌在中国的这些做法,不仅仅是道德上的随波逐流,更是出于竞争需要和生存压力的自然选择。当许多竞争对手依靠违法但能提高产能和效率、降低成本和开支的方式进行组织和管理时,那些坚持遵守法律的企业和品牌往往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问题的关键在于,虽然中国有劳动法,但这部法律在实际执行中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新劳动法的出台在某些地区甚至引发了强烈的反弹。一些地方和领导担心严格贯彻劳动法会得罪投资者,因此对违反劳动法规的行为视而不见。这种对劳动法的懈怠和对违法者的监督不到位,使得中外企业在“利润第一”的考量下,肆无忌惮地挤压和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端正对劳动法的认识,摒弃“唯GDP论”,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违法者给予严厉的处罚,改变对公众和舆论监督的态度,让任何违反劳动法的行为都无处遁形。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摆脱“血汗工厂”的污名,让员工在公平、健康的环境中工作。
古驰(GUCCI)作为一个以高档、豪华、性感而著称的意大利时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一直十分强劲。这次员工待遇的争议无疑给其品牌形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希望古驰能够重视这一问题,重新审视其在中国的经营方式,尊重和保护每一位员工的权益,真正做到与其品牌形象相匹配的企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