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童年时光,在阿尔谢尼耶娃的塔尔罕内庄园里悠然度过。在那里,他接受了如首都般的家庭教育,自小便能流利地说法语和德语。他的外祖母在1825年夏带着他来到了高加索的矿泉疗养地,那里的自然风光和山民生活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这份记忆在他的早期作品里,如《高加索》和《蓝色的高加索山,你好!》中,被赋予了生动而鲜活的表达。
1827年,莱蒙托夫一家搬到莫斯科,他进入莫斯科大学附属贵族寄宿学校。在那里,他对文学和诗歌的热情被点燃。塔尔罕内的日子虽然已经远去,但他的心中却早已种下了文学的种子。在寄宿学校,他深入研究普希金和拜伦的风格,拜伦式的长诗成为他早期的主要作品。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诗篇,如《海盗》、《罪犯》、《奥列格》等。这些长诗的主人公都是反抗社会、挑战道德规范的英雄,他们的头上悬着“罪恶”,这种罪恶通常被隐秘的面纱笼罩,以苦难的姿态出现。
1830年,莫斯科寄宿学校改为普通中学。这一年,莱蒙托夫选择退学,在家族的谢列德尼科沃庄园度过了一段悠闲的时光。同年,他考入了莫斯科大学的思想政治系。在这里,他的初恋悄然绽放,E·A·苏什科娃成为他心中的挚爱。他们的相识源于一次偶然的聚会,她激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于是,莱蒙托夫开始了自己的抒情诗创作期。
不久之后,诗人的心又转向了剧作家中·中·伊万诺夫的女儿H·Ф·伊万诺娃。虽然这段恋情短暂,但却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诗人的个性在1830至1832年间得以形成。他不断地经历新的恋情,仿佛在尝试了解自己。这段时间,他的诗歌出现了“片断思维”体裁,诗的中心部分是自我剖析和自我认知的过程。他开始关注社会主题,将社会政治课题融入他的哲学和精神思考中。
莫斯科大学的哲学和政治氛围为他的思考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虽然我们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他与校园内的政治团体有直接的关联,但他可能赞同他们的反对派精神,甚至参与过学生活动。这些思想在他的诗歌中已有体现,如《土耳其人的哀怨》和献给1830-1831年欧洲革命的组诗。他还构思了展现1774-1775年农民起义全景的小说《瓦季姆》,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写小说。
在这一阶段,莱蒙托夫的抒情诗歌的抒情对象多为巴赫梅捷夫的妻子、他的大学同窗的妹妹B·A·洛普希娜。他对她的感情最为热烈,也最为持久。洛普希娜的形象不仅出现在他早期的诗歌中,也是其晚期作品的抒情对象或主人公原型。莱蒙托夫的诗歌创作在1830至1831年间达到巅峰,之后虽然有所下坡,但他的影响力却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