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输液之变迁:从紧急治疗到日常习惯的背后隐情
不知何时开始,感冒输液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程序,人们一旦感冒,便习惯性地前往医院接受输液治疗。这种常见的医疗方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变迁和深层次的问题呢?
回溯到1831年,英国医生托马斯·拉塔首次尝试用输血工具为一名病人输入盐水溶液,那时,输液仅仅是一种实验性的治疗方式,目的是为了挽救濒临死亡的霍乱病人。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医学发展,静脉注射技术不断进步,输液已经从一种应急措施逐渐演变为日常医疗的常规手段。
事实上,“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在实际操作中似乎被许多人遗忘。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原则更是被颠覆。医院中,因为感冒发烧等常见病而输液的患者络绎不绝,小病大治、大病久治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其中,利益的驱使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医改”和社会腐败现象的影响下,许多医疗机构逐渐从福利性质转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营性”服务。这种转变不仅影响了医疗行业的风气,更直接伤害了许多患者的身体健康。
在某省城三甲医院的一位医生透露的“惊人”事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肿瘤患者往往是过度医疗的“重灾区”。许多病人并非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过度治疗。他们花费巨额费用,用最好的药物,接受最高端的检查,进行最先进的手术,但最终却遭受了更大的身体伤害。
过度医疗现象反映了一种扭曲的需求与生产关系:并非需求决定生产,而是生产在决定需求。输液本身是一种医疗手段,但当它被过度用于追求利益最大化时,便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成为伤害患者的工具。我们需要的不是“过度医疗”,而是真正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的“医疗”。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输液在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使用这一治疗手段,让医疗真正回归其本质——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而非追求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