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洁士,这一国内知名品牌,近日因双效炫白牙膏陷入舆论风波,意外领受了迄今为止我国针对广告违规的最大罚单。在公众广泛关注下,该公司于9日晚间发表声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声明中并未流露出丝毫歉意,反而坚决重申了其牙膏的美白效果。
这场风波引发的质疑与争议,让我们不禁思考:面对部门的罚款和消费者的质疑,为何虚假广告主要如此硬气?
事件的起因在于佳洁士广告中过度展示的美白效果。据上海市工商局调查,广告画面中的美白效果是后期通过电脑修图软件处理生成的,并非产品实际使用效果。这一行为被认定为虚假广告,佳洁士因此被依法罚款603万元。
佳洁士在声明中强调,“1天美白”指的是配合正确的刷牙方式,以及使用其美白套装(包括双效牙膏及牙贴)所达到的效果。该公司表示,一直致力于为消费者生产及销售优质安全的产品,并秉承全球一致的质量标准。所有产品上市前均经过具有国家检测资质的实验室检测,以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这一声明,消费者并不买账。许多网友表示,广告中的过度宣传并不能代表产品的实际功效,品牌应该靠真实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网友们纷纷指出,品牌可以通过广告吸引消费者,但真正建立稳定消费者体系、持续赢得市场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质量。
除了消费者层面的质疑,专家指出未来可以加大违规广告的曝光力度,随时依法对违规品牌进行披露。事实上,在每年的“3·15”前夕,各地工商部门都会公布典型违法案例,以起到震慑作用。一些商家为了追逐高利润,仍然选择铤而走险。
违法成本低是导致商家违规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广告中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吃就停”“腰不酸了腿不疼了”等诱人的疗效宣传,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和街头传单上。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在一些领域,“吹嘘”之风却屡禁不止。
纵观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一家企业因一款假冒伪劣产品或一个虚假广告被罚到伤筋动骨甚至关门倒闭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在我国,类似的惩罚措施往往力度不足,一些企业主甚至认为罚款如同毛毛雨,赚的比罚的多了去了。以佳洁士为例,对于其所属的宝洁公司来说,600多万元的罚款相对于其季度净利润来说确实有些微不足道。
面对虚假广告主的硬气,我们需要加大违法成本、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消费者的鉴别能力。品牌方也应该注重产品质量和口碑的建设,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诚信、公正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