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穷六绝七翻身”——香港市场周期性现象的
你是否听过这样一个说法:“五穷六绝七翻身”?这不仅仅是一个股市的术语,更是一种市场周期性现象的生动描绘。让我们一同这一源自香港股市的周期性现象背后的故事。
一、起源与跨领域应用
在20世纪80至90年代的香港股市中,经济分析员们通过观察历年股市的涨跌规律,总结出了这一说法。其核心观点是:每年的5月市场开始下跌,6月跌幅加剧,但到了7月,市场会出现显著的回升。有趣的是,这一现象不仅仅在股市中有所体现,还被应用于描述其他市场领域,如电影票房。在5月和6月,由于学生们的考试压力,影院票房往往较为低迷;然而到了7月,随着考试的结束和暑期的到来,票房逐渐回暖。
二、现象背后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周期性现象呢?这主要与资金面压力、政策与情绪周期有关。在每年的5月和6月,企业需要进行所得税清算缴纳,银行也面临中期考核,这使得市场流动性阶段性紧张。这段时间也是政策淡季和财报空窗期,市场缺乏明确的方向,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然而到了7月,资金面逐渐缓解,叠加半年报预期升温,推动市场情绪逐渐修复。
三、历史数据的验证与局限性
近20年的历史数据为这一规律提供了支持。例如,上证指数和沪深300在5月至6月的平均收益为负,但在7月转为正收益。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若剔除7月的收益,整体回报率将大幅下降。这一规律并非绝对。在某些年份如2015年和2018年,即使在7月仍出现大跌。随着投资者的提前布局行为日益普遍,如提前在3月抛售、在6月抄底等行为使得周期提前的现象愈发明显。因此在使用这一规律时需要注意其局限性。
四、与其他市场的关联性
除了香港股市外,“五穷六绝七翻身”的现象在其他市场也有所体现。例如A股市场存在类似的谚语描述不同月份的市场特征。此外该现象也与经济内生动力有关就业数据的改善可能会助推市场情绪修复形成周期性反弹。因此这一周期性现象的本质是资金、政策和情绪周期共振的结果需要结合具体市场环境进行判断。历史规律可以作为参考但也需要警惕提前交易行为以及外部冲击对周期的干扰和影响。
“五穷六绝七翻身”这一源自香港市场的周期性现象揭示了市场运行的某种规律但也存在局限性需要结合具体市场环境进行判断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