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真正了解众正盈朝?让风趣网的小编为你揭晓其背后的故事。
在历史的深处,曾两次出现过“众正盈朝”的景象,一次是在天初年,另一次则是在崇祯年间。崇祯年间的这一次,规模空前,给人一种“大明天下无敌”的错觉,当时的明朝人们自我陶醉在这种繁荣之中。“众正盈朝”并未带领明朝走向辉煌,反而成为其衰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究其原因,阶级矛盾的激化以及明朝顶层设计的失误,使得以江南大地主为代表的分利集团在明朝中后期迅速崛起。这些分利集团对下剥削农民百姓,对上拦截朝廷财政收入,导致百姓负担沉重,而明朝中央财政却日渐空虚。
更要命的是,这些分利集团掌握了社会舆论的话语权,将损害他们利益的政策污名化为“恶法”,将反对他们的人标签化为“昏君奸臣”。崇祯年间的“众正盈朝”实际上就是分利集团及其代言人控制了朝廷,朝中已无派别能够制约他们。
崇祯年间的明朝群臣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宁愿大明灭亡也不愿自己的利益受损;另一种是空谈的理想主义者,因未能正确理解“众正盈朝”的本质而坚持错误的主张,认为“众正盈朝”的大明已经实现了“复兴”。
明朝末年的诸多社会危机,究其根源,几乎都是财政枯竭的恶果。财政的枯竭使得明朝在与满清的战争中事倍功半,投入巨大却只能维持守势。而农民百姓承担了与满清战争的全部成本。
随着百姓负担的加重,明末农民起义爆发。面对满清和农民起义的双重威胁,明朝选择加重对百姓的剥削,结果农民起义愈演愈烈,朝廷则越剿越穷。财政枯竭的明朝无法改变对满清的守势,陷入了一个走向灭亡的恶性循环。
尽管局势严峻,明朝仍有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机会。第一个机会是招安起义军或与满清和谈,集中力量解决一个威胁。“众正盈朝”的明朝坚决反对招安或和谈,担心这可能需要他们出钱。第二个机会是消灭或打击分利集团,用他们的财富增加朝廷财政和减轻百姓负担。但这几乎等于自杀,社会舆论也会将其解读为“不仁不义”。崇祯帝无法以皇权对抗分利集团。
“众正盈朝”的明朝无法解决农民起义和财政枯竭的恶性循环,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在崇祯帝自杀后,“众正盈朝”的真实面目暴露无遗。清军入关后,“众正”中少数人为明朝殉国,但大多数人选择了投降。
有趣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后世编撰的历史并未揭露明朝末年“众正盈朝”的本质,而是在“众正”的立场上大加赞美。这使得明末的“众正”逃脱了应有的历史审判,也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