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青年猝死事件频发,令人痛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饮食的调整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加,机体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潜在疾病危险因素增加。
北京急救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青年人在猝死人群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专家分析指出,这种趋势的背后隐藏着现代社会的种种压力与挑战。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环境的变化、饮食的调整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都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对于中青年人来说,长期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加班熬夜、生活方式不健康,都可能使心脏承受巨大负担,犹如给已经虚弱的心脏施以重拳。
医学研究表明,猝死者中有大约80%是心源性猝死。除此之外,脑出血、肺栓塞甚至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也会导致猝死。而专家指出,预防猝死的关键在于定期体检,注意调整生活节奏,避免过度劳累。
胡大一教授表示,除了明显的身体疾病,焦虑、高压、抑郁等负面情绪也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因素。这些情绪会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诱发心律失常和血管痉挛,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对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健康,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要学会放松自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也要重视身体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第二类患者表现出胸闷和心悸的症状,心电图结果仅显示早搏,并无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由于医生在解释过程中可能造成误导,使这类患者承受了沉重的精神压力。
第三类患者是那些接受过介入、搭桥、起搏器植入等手术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尽管他们的手术治疗非常成功,但经历了急救、手术以及病友离世等刺激后,加上对疾病预后的不了解,导致他们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
在关注心血管疾病的生理问题我们必须强调心理防线的重要性。我提出的“生理——社会——心理的综合模式”旨在构建一个既人性化又理性化的治疗环境。为此,我们需要建立六条防线,以防发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事件发生,以及防止病情复发和心力衰竭。这六条防线不仅需要医生和护士的参与,还需要营养师、运动医学专家等组成专家团队共同协作。
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患者在发病前通常会有一些征兆,如乏力、心慌气短、严重腹泻等身体不适症状,这些症状都应引起重视。
深圳近期发生的11天内16名中青年猝死的悲剧提醒我们,春夏之交是猝死的高发季节。类似地,26岁的蛙王在美国集训时猝死浴室的悲剧也再次引发关注。这些不幸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潜在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健康问题。“双心门诊”的干预和心理健康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引导公众更加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确保身心共同健康。